第四章 吃着碗里的,还要看着锅里的
口,否则就永远无法成就国际品牌。但如何打入这些国家的电信市场,让华为颇为头疼。在发展中国家,华为通过大使馆便能牵手当地的运营商,但在市场极为完善的发达国家,这种策略毫无用处。
经过长期摸索,华为还是找到了一些途径,比如参加国际电信展,开展“东方丝绸之路”品牌计划等,通过这些方式,让发达国家的运营商和客户认识中国和华为。2000年前后,华为规定无论哪儿举办国际电信展都必须参加。当时,华为平均每年要参加二三十个大型国际展览会,参展投入超过一亿元。
从2000年起,华为在香港开展“东方丝绸之路”的品牌计划,邀请全球各地的政府主管官员、运营商、电信专家和其他客户到中国参观。为此,华为特别设定了一条参观路线,即从北京入境,然后参观上海、深圳,最后从香港出境,或者反过来从香港入境,然后到深圳、上海,最后从北京出境。通过参观,华为让国际客户认识了全新的中国,也见证了华为的品牌和技术。
2004年后,华为又在欧洲开展“东方快车”品牌计划,进一步拓展华为品牌(见图4-1)。
图4-1“东方快车”巡回展
华为的努力没有白费,在欧洲市场逐渐得到了认可。2000年,华为的StM64光传输系统在德国的PFALZKOM本地网和BERLICOM城域网得以成功应用。2001年,在德国成功推出10GSDh光网络产品后,华为选择与当地代理商合作,将产品成功打入了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数据显示,2003年华为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销售额达到3000万美元,2004年上升到5000万美元。
销售额的上升无疑是可喜的,但最关键的是,通过在欧洲市场的摸索,华为积累了更多的国际运营经验。比如在英国市场,华为一直试图撬开Bt(英国电信)的大门,但始终没有进展。在Bt看来,来自中国的华为是不可能制造出高端的交换机的。华为虽然不服气,但连参加投标的资格都没有,当然无能为力。
经过很长时间的等待,华为方面才搞明白,原来Bt的招标活动并不是所有的设备供应商,而是部分经过Bt认证的供应商才有资格,也就是要进入Bt所谓的“短名单”才行。清楚问题所在之后,华为赶紧向Bt提出认证申请。随后又经过长达两年的认证,华为才进入了Bt的视野。
通过在欧洲市场的多年打拼,华为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经验和足够的自信,开始考虑将美国当做下一个目标。然而,在这个全球最发达的电信市场,等待华为的将是更大的考验和挫折。
与美国方面的接触,从学习技术开始,之后开始寻求技术合作,最后下定决心开拓美国市场。遗憾的是,华为刚刚进入美国市场,就遭到了思科的阻击。虽然诉讼以和解收场,但对华为在美国市场的影响依然是巨大的,原本就对华为持怀疑态度的美国人,并没有因此承认华为的实力。
(1)美国淘金
华为对美国的重视,主要是想学习美国的技术。1993年,华为就在美国成立了兰博公司(RanBoss),也就是后来的Futureei。兰博公司成立时,对外宣称是华为在美国的研发基地,但实际上很长时间内只有一名驻守员工,目的也不是为了研发,而是为了学习美国的技术。
从1995年开始,华为开始不断派技术人员去美国参观学习。在美国举办的通信展,更是华为从来不会放过的盛会。1995年,第一批赴美考察的团队由郑宝用亲自带队。1996年,华为又组团参加了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Comdex+Network展览会。这次展会对华为启示很大,让他们洞悉了通信产业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
在参观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