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呜呼!以假乱真专业户
许运昌仰天长叹:“唉,哪一天我才能发财呀!”
“广西仔”见许运昌脸色虔诚的样子,心里很是同病相怜。他接过话来椰渝地说:“想发财,抢银行啦!”
许运昌知道这是逗人的玩笑话,没有在意。两个人继续海阔天空地胡“侃”。一会儿说要去偷盗,又担心胆小技低,失手被人捉;一会儿说要去贩毒,又害怕掉脑袋。两个“打工仔”有问没答地聊着。兴致正浓,到深夜时仍无睡意。工棚里的其他工友都已入睡。许运昌和“广西仔”就到工棚外继续聊。
“广西仔”见许运昌脑子灵活,讲义气,就有意识地把话题扯拢起来。“眼下,有一笔生意,能赚一大笔钱,不知小弟敢不敢做。”“广西仔”年长许运昌,自然称他小弟。
哪有赚钱的生意不做的。许运昌这次有些认真起来。“什么生意?”
“造钱”。
许运昌以前听人说过造钱的事,也知道造钱会犯法。猛地从称兄道弟的工友嘴里听到这话,还真有些冷不丁的感觉。“老兄,不是拿我取乐吧。”
这回“广西仔”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这事决不是给小弟开玩笑,只要小弟有诚意,明天就可以拜师‘学艺”’。
许运昌出门闯荡,心里自然有些嘀咕,主要还是害怕。“不会犯事吧”。
“广西仔”明白此时许运昌的害怕心里,于是,就一五一十地把自己当初学艺的情景讲给许运昌听,帮助许运昌打消顾虑。
从此,就在那间小窝棚里,许运昌诚心拜师“广西仔”学艺。
到第三个晚上,许运昌就已熟练地掌握了这一技术。
第四天,许运昌交给“广西仔”三百元钱,带着拓印技术踏上了返乡的归途。
许运昌回到贵州后,立即发展了自己幼年时的小伙伴代发林、田秀贵加入。从此,在贵州省境内又增加了一个新的造伪团伙。为了牢固地确立自己在团伙中的地位,许运昌坚决不把拓印技术教授给代、田二人。起初,他们在乡下的家中偷偷摸摸地伪造一些小面值的假币拿到集镇上去换些日用品回来花销。当地经济还不发达,因此,百姓手中的大面额钞票很少,伪造的大面额钞票很难花出去,而且被发现的危险大。许运昌只得印制小量的伪钞使用。如此偷偷地过了近一年,许运昌一伙行动谨慎,就连他老婆也不知他在造假,因此马脚没有露出。这一段时间里,许运昌一伙已印制并投放假人民币20O0多元。
到1990年底,许运昌三人商量后准备到外地去大干一场。
1991年的元旦,许运昌等三个人来到了清镇县城关镇。靠借资办起“四海文化发展公司”。公司因是挂靠一个文化部门,在开业那天,少不了当地文化名人和官员的捧场。开业仪式搞得热热闹闹,好不风光。
自此有了合法的招牌和一个不软不硬的靠山后,许运昌一伙更是有持无恐了。
平时也承揽一些文化方面的生意,但都是转手就包给了别的公司。只有初中文化的许运昌等人自然不会懂得策划、创意等新鲜玩意儿,开公司的目的也只是瞒天过海罢。每月只要交够挂靠单位的定金,至于如何经营、经营项目等事挂靠单位是不会来过问。这更为许运昌等人的犯罪活动提供了保护伞。
公司开张后,许运昌三个人做了详细分工:许运昌是法人代表,专门负责伪钞的印制。代发林负责推销由许制做的假币,另外兼招收学徒的任务。田秀贵负责公司的安全保卫(主要是放哨)。
1991年3月,四海文化发展公司在清镇县城和周围县市贴出对外招收印制专业班学员的海报。招生对象以青年人为主,学期三个月,食宿自理,学费每人一千元。既然是海报自然少不了胡吹海吹一通。海报上自然少不了由名家主讲的字样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