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去延安还是去香港
很快扔掉了以前那些陈词滥调式的报纸,一旦看到这些有质量的报纸,他们对曾经占用过自己大量时间的、那些令人打哈欠的报纸,产生了厌恶。乔冠华的社论文章出来以后,香港著名的国际评议专栏作家罗吟圃也写文章,大加赞赏这个叫乔木的作家,一时读者如云。《时事晚报》干脆通过中国新闻社将每期署有乔木笔名的文章向世界各地华侨报发稿,乔木之名不仅在香港,同时也在华侨报纸最为集中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地产生影响。
乔冠华在众多进入香港的文化人中间,是较早办报。当然这与他从事的工作有关系,在通常情况下,社论文章往往是严肃生硬枯燥的,也是一般人所不太愿意读的,然而,乔冠华笔下的社论,却使人一反过去的心态,不仅愿意读,而且可以说是翘首以盼,爱不释手。这不仅是因为他对时局鞭辟入里的分析,无可置辩的结论以及合情合理的预测,使你感觉到他无疑就是一位身临其境的总导演,而且,只要读了他那振聋发聩的社论,将使你不可能再摇摆起自己的意志而彷徨于认识的歧途。读完之后蓦然醒来,不得不赞服这个乔木逼人的才华,人们在读到《谜一样的马德里》的社论时,再也坐不住了,港人想了解他,知道他了。在这篇社论的最后,他写道:
西班牙是一个生长橄榄树的地方。冬天到了,橄榄树的枝枝叶叶化为泥土。但是谁又能担保在已经变成橄榄树田的肥料的战士的骸骨,不在那历史的春天到来的时候,又结出青葱的果实,来点缀那明媚的半岛呢?
人们在拍案叫绝之后,来到《时事晚报》社,报馆十分简陋,在百花街,他们打听这个叫乔木的人,没什么结果,后来不知谁在港人中间走漏了消息,港人开始注意到了乔木背后的一大批大陆文化人。他们开始关注这批文化人的作品,特别是新近在香港上市的书籍,香港的各大学校学生,也把谈论这些人的作品为讨论的主要内容。他们渐渐熟悉了雨巷诗人戴望舒、沈从文、郁达夫、徐迟、萧军、萧乾、萧红、郭沫若、艾青等人的作品,这些人的作品一扫香港文艺界的沉寂文风,港人在这片净土中默默的读着他们的作品,吸吮着东方文化丰盈的汁液。这时候,又一颗耀眼的巨星照亮了香港,茅盾的长篇小说问世了。它的出现不啻是一枚重磅炸弹炸开,使无数人屏息凝神,惊叹它的艺术魅力和动人情节。
由《大众生活》连载,一出世,便产生了轰动效应。《大众生活》也成为当时香港的畅销刊物之一。这里所说的轰动,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因为在看完《大众生活》连载的这个长篇小说之后,读者们都深深的关注着主人公的命运,当小说结束时,读者们不免为女主人公如此结局感到一丝遗憾,纷纷给《大众生活》编辑部写信,要求给赵惠明一条自新之路。
当编辑部将一叠读者来信转交茅盾,并希望能够考虑读者意见时,茅盾被港民们的支持感动了,他打算采纳读者的意见,重新设计结局。
是茅盾到港之后萌发的创作冲动。在香港同明友们聊天儿时,听。到不少关于国民党特务跟踪,盯梢,迫害进步文化人的啪情,由此又使他想起了在重庆时了解刊物的一些事情:当时,在国统区有不少觉醒了的青年纷纷离开国统区奔赴延安,国民党政府在通往延安的途中布上军警宪特,捕捉了不少青年人。这些青年被捕后,国民党就进行反共教育和间谍技术培训,然后再派遗出去,进行特务活动,一些天真烂漫的少女,落入特务手中,先是玩弄,又腐蚀,再放她们出去从美人计……
茅盾以一本残缺不全的日记引出了整个小说的主线,描述了主人公赵惠明的遭遇及犯罪的觉醒。让人看时感到惊险新奇,看后从心灵上产生震动,精神上得以升华。
茅盾终于为重新设计了结局:赵惠明在良知的感召下,冒着生命危险从魔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