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香港历史
民侵略的经验,他不会不明了所谓的《穿鼻草约》是经不起推敲的,更何况当时的条款还只称为初步协议,他无法向英国内阁和女王交差。在2月下旬攻占虎门,到5月又把战火燃烧至广州城下,均是为香港问题而发。
琦善始终拒绝割让香港,即使在英人侵占香港之后他也没有允诺过。他在英人逼迫下只说英人可以在尖沙嘴、香港两处止择一处地方寄寓泊船外,别的概没笞应。
义律自攻占虎门之后,到他卸任,又发动了如下战事:
英军攻占虎门的第二天,英舰加略普号、前锋号鳄鱼号、硫璜号,摩底士底号和火轮船复仇神号,马打牙士加号溯江而上开始攻打乌涌炮台。
乌涌炮台是广州的第二道重要门户。在此驻守的清军约一千六百人。炮台有四十七门大炮,沿江野战工事逶迤数里坚固异常,江中拦有木排和装有沙石的沉船形成水面和水下障碍,一道拦江铁索横在江口。另外还有截杀号战舰和四十艘水师战船集结待命。以这样的阵容去迎敌,按说应该抵挡一阵子,不能给敌以重创,也要挫挫敌人的锐气。
然而,企盼天朝水师给侵略者以痛击的大清子民又一次失望了。
英军接火之前派一艘军舰测量吃水深度,它竟然毫无惧色地摸索到炮台前,清军的大炮几乎能触到它的船舷。这种目中无人的傲慢令人愤怒。在众士兵的请战声中,天朝大炮怒吼了,炮管里的石弹啸叫着扑向英舰,第一发炮弹就击中了它的舰首,英舰被烟雾覆盖了。
炮台上的守军欢呼起来。
烟雾消散了。守军们想,这艘倒霉的军舰就要完蛋了,甲板上一定尸首枕藉,英兵们非死即伤。紧接又是一阵更猛烈的炮击。
英舰又一次被炮火覆盖。岸上守军又一次欢呼。
守军们干脆从工事后探出头来,看着这将要完蛋的洋人的军舰。人们想,它将要沉入海底了……
然而,英舰并没有完蛋。那些石弹打在甲板上就像妇人的拳头击打一个壮汉的脊背,一方使尽全力以为拳拳致命,一方却以调笑和戏谑的方式假装隐忍,等差不多了,英舰见一切就绪,才收起笑容,向岸上守军发起攻击。
仅仅一阵急射,岸上的炮台便被炸飞到天空,那些看热闹的守军便大片大片地倒下。
中国守军完全丧失了斗志。一艘吨位很小的军舰尚且如此,五六艘军舰黑压压驶过来,数百门能射真正炮弹的大炮齐声狂吼,谁见过这样的阵势?
中国守军的炮火对英舰基本上没有威胁,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打自己。清兵们在军官们的督战下手持大刀长矛和敌兵搏杀,往往还没近前,便被敌兵的排枪射杀。这是屠杀而不是战斗。
英军们组成整齐的队形,有钢鼓和军乐伴奏,射击就在这音乐的节拍里很浪漫地进行。前排士兵发射完子弹,就迅速退回来,后边装好子弹的士兵就会向前跨一步向对方攒射,这样反复多次,就像唱诗班的合唱队反复诵唱着,循环着,直到面前的对手彻底消失为止……
战斗进行了仅两三个小时,广州的第二道水上门户便落在了英军手里……
珠江口流沙岛上有一个炮台叫做中流砥柱。炮台取名很有气魄,工事筑更是固若金汤,而且炮台内驻守着几百名彪悍英武的中国士兵。
然而,一天黄昏,前来攻打该炮台的英军凯莱特少校在追击中国船只途中搁浅在炮台附近。那里一片稻田。他们乘潮而来,潮水退走后,他们没来得及随潮逐水而去,发现后,才知道船只已经搁浅。
凯莱特少校乘的船是一只小驳船。小驳船上,仅有二十多名士兵。
这只驳船贴在中国炮台旁边,很像一只小老鼠站在大象身边。
只是这小老鼠全然不怕身边的大象。天快黑下来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