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血战古北口
。
有如此导演,“意外”当然无处不在。
接下来的“意外”更加离奇和及时。
日军炮弹“准确”地落在墙角边上,把墙壁炸了个洞,非常“体贴”地给屋里的人打开了一条生之通道。
“准”要“准”在点子上,一直以来,剧本可不都是这么规定的。
杜聿明和75旅旅长张耀明(连他也沾了小杜的光)一起从洞口钻了出去(或许也可能是爬),撤往古北口以南的预备阵地。
别人就没他这么幸运了。
下午2点,日军完全占领南关,并推进到南关以南高地,将预备阵地和一线、二线守军阵地拦腰斩断。
大厦将倾之下,军心大动,随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崩盘。
继杜聿明失去对全局的掌控后,各基层长官也先后丧失了对各自部队的有效掌握。
不需要发出命令,大家都知道要往后跑了。
其实就是溃退。
从日军一时还来不及堵住的左右两翼空隙向后溃退。
日军在中间的高地上架起机枪和大炮,疯狂地朝两翼扫射轰击。
后撤部队尸横遍野,从而在两边形成了一个恐怖的“死亡走廊”。
此时,站在预备阵地指挥所里的杜聿明已束手无策。
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战局一步步继续恶化,部属在越过“死亡走廊”时成片倒下。
在这次大溃退中,官兵死伤人数占整个古北口战役的三分之二,以团长身份代73旅旅长的梁恺也受了重伤。
我不能设想杜聿明这时的心情,毕竟这种设想同样很残酷。
但我要告诉你,这世上本就没有什么天生的常胜将军,某种意义上,胜利之路就是用过往的失败铺垫而成的。
要成为一位真正的名将,残酷和失败都是必须要经过的一道道关卡。
闯过去,熬过来,只有这样,未来,你才能赢!
兄弟,挺住!
在几乎慌不择路的溃退过程中,仍然不乏勇毅到底的铁血战士。
很多人都知道老八路有一个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但可能未必知晓,在这之前,燕赵大地上就出现过相似的悲壮一幕。
稍微不同的是,壮士不是五个,而是七个。
他们属于戴安澜团的一个班,处于与日军对抗的最前沿。当时前后左右,大家都撤了,但是他们没有撤。
原因很简单: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
这是七个死心眼的人,却也是七个真正的军人。
既然听不到集结号,就必须继续坚守下去。
他们在一个叫做帽儿山的高地上架起一挺机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硬是挡住了百余日军的进攻。
日军的目标是追击溃退的大部队,当然不想在这里“纠缠”过久,问题是不管他们怎么卖力,就是攻不过去。
人在舍生忘死的情况下,所能发挥出来的潜力是无限的。
日本人据此判断,帽儿山上起码应有一个战斗力极其强悍的连队在把守,在步兵无法顺利攻克的情况下,只好劝降说好话:哥们儿,让个道吧,给你们活路。
“七壮士”用手中的枪做了回答。
最终,日军调用了5架飞机和10门重炮,进行轮番轰炸,这才解决了“挡道”问题。
他们冲上山顶,翻来覆去地搜寻,找到的却只有7具尸体。
巨大的震惊。
日本人一向看不起弱者,但他们对真正的强者还是由衷折服的。战后,他们将这七名士兵的遗体埋葬一处,还立碑修墓以为纪念,碑云:支那七勇士之墓。
在古北口战役中,戴安澜团承受压力应属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