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伯克希尔。哈撒韦
一类事物,不论制造商们投入多少,他们都无法抬高价格。因为这种产品是一种日常品,而且总是处于供过于求的境况中,所以,他们再也不愿意追加投资了。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1970年来自于纺织业的利润只有45000元,但是,它从保险业赚了210万,从银行业赚了260万。而这两个行业在年初的时候,动用的资金量和纺织品业是大体相等的。
在他的年度报告中,巴菲特对肯。察思的工作态度和表现表示了敬意,但他也提出纺织业“正逆着一股强大的潮流而上”。他直截了当地指出的回报率是10%,达到了美国公司的平均水准,而且“它远远超出了假如把资源全部投入到纺织行业中去可以得到的回报率……”
当然,关于巴菲特作为一个外人,是否会关闭纺织厂这个问题从最开始起就一直萦绕在马尔科姆。察思心头。他声称自己从第一天起就知道巴菲特“没有任何意向想要投入资金为纺织业添砖加瓦”。杰克。斯坦顿,一直从旁观者的角度冷眼静观,他得出结论说巴菲特不过是个清算者而已。
但是巴菲特却始终在进行适量的再投资。他不想被世人认为是他关闭了新贝德福德的最后一家纺织厂。在给合伙人的最后一封信中,他写道:
我喜欢在纺织业工作的人们,他们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为了改善企业辛劳地工作;而且,尽管回报率不高,只要它的产量保持在当前水平,我们就希望把纺织业继续经营下去。
他觉得自己欠肯。察思的情,是他给巴菲特提供了多元化经营的现金,而在他身上,巴菲特看到了自己最为赞赏的品质:坦诚、自立。有一次,肯。察思自我批评时,巴菲特瞥了他一眼,说道:“肯,你从一无所有终于奋斗到了现在的地位。”
他给察思的报酬相当吝啬,结果察思得到的比其他纺织厂的竞争者要少得多。1970年的时候,察思身居此位已经5年了,他的工资还只有每年42000美元。同时,巴菲特和其他纺织公司一样对养老金计划相当抠门儿。“沃伦对于管理层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来牟取利益的行为非常反感。”察思说道。
但是在巴菲特的领导下,察思对自己拥有的自治权相当满意。因此他对巴菲特也是忠心耿耿,这也说明了巴菲特给人们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影响。
尽管他紧紧抓住钱袋不松手,但作为一个操作者,他是不寻常的。
察思曾担心巴菲特会令其停业,但他后来觉察到这位上司并不想因为关闭纺纱厂而引发一场骚乱。他知道巴菲特不喜欢变化。“沃伦倾向于继续经营下去。”察思说,“他还是留下了他的老朋友。”
要是根据巴菲特的资本家的信条,他也许应该关闭纺纱厂,但是他从内心感到自己对这古老的工厂怀有一种深深的喜爱,它的过去似乎比它的未来更有生机。他宁愿忍受一个中等水平的回报率,只要纺纱厂的现金不会枯竭而迫使他追加更多的资本。哈撒韦纺纱厂从精神上,而不是财务上,象征着一种一直被巴菲特奉为神圣的新英格兰的工作伦理学。于是巴菲特在他的良心,满足感以及金钱之间达成了浮士德似的协议。纺织业也许会衰败下去,但考夫街上的织布机还会嗡嗡地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