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节
识,同属郑先生管辖的中华研究院,其间成员也都跟他们错综复杂的关系。
宋庭哉先生自己也说,这些年他从不止一人嘴里,听过易先生自幼到长不少轶事,早就渴望有日亲聆教诲,至此番海外相见颇觉相见恨晚,对易先生和陆先生都是闻名不如见面。
既然聊到学界的轶事新闻,三哥跟珍卿自然谈起梁州文理大学,说起领导班子、学科建设、硬件设备和学术资源,叫日常总沉浸在学术象牙塔的宋先生,听了忍不住叹服三哥的魄力。
三哥跟宋先生聊的时候,珍卿暗暗端量三哥神态语气,心里才微微有点了悟,三哥似要招揽宋先生去主持学校历史系。宋先生听到后来,自然也心领神会,但他才受邀来巴黎讲学,看意思不会立即回国。他又是从平京大学出来,梁州文理大学系新建私立学校,论学校底蕴、政策倾斜,师资生源、学术氛围,都比梁州文理大学强大得多。换作是珍卿受三哥招揽,若不忧虑将来的形势,她也不会选择穷僻动乱的梁州。
见宋先生无意弃平京就梁大,三哥也只笑一笑点到为止。顺着宋先生话意,聊起他跟珍卿的专业领域,宋先生跟珍卿有无穷的话要闲。他说想趁讲学的机会,收集流散在外的中国重器资料,若有幸共享珍卿现成的资料,剩下还遗漏的地方他们可以合作,到时候他已在写的的重器资料目录,就属于是他珍卿合作著述。而珍卿自作的文物图书目录,他愿意帮珍卿分担编排目录的大任,但完全不必署他的名字,只当是珍卿容他共享资料的报答。
关于跟宋先生一道去各国探访流失文物事,珍卿也微微遗憾地叹气:“宋先生勿怪,我有难言之隐,此事恐怕难以成行。”三哥婉转地跟宋先生解释,说宋谈到的德、奥、意等地,现在局势动荡不安不说,出入的东洋人也较别处多,珍卿写了本《东洋人的民族性格》,东洋人对她虎视眈眈,前些日子的诬陷怕也有东洋人作祟。现在不敢叫珍卿往吃不准的地方走动。
宋先生神情也凝重起来,思虑一会,忧切而肃然地跟珍卿说:“易先生安危正是大事,实不可等闲视之,是我冒撞了,该死该死。”
第467章 莫失同行同归者
初次接待宋先生的这一天, 中午四姐说忙没回来吃饭,晚上回来说上午忙着制版,下午为他们的夏装推销应酬。汤女士的外国男友摔了一跤, 原本是汤女士的工作职责,只好她跟另一合伙人万兴禾代劳。作为交际应酬中求人的一方, 四姐说她宁愿通宵不睡去制版, 也不愿总跟洋鬼子点头哈腰。
晚饭后下起清凉的夜雨, 便叫宋先生等雨小再走, 四姐心情烦躁郁闷, 提议珍卿和三哥唱那首《呆若木鸡》。她说原来听得滑稽的唱词,还有技巧复杂的杂交唱法,本来觉得怪里怪气, 费尽力气奏唱完却很解压。她主动坐到钢琴前准备弹奏,倚娇作痴叫三哥跟她一起弹,三哥跟她四手联弹奏出轻缓的音符, 弹奏着一同吟起唱诗班式的和声。这首歌原本是三哥先作曲, 珍卿结合在教会学校学的吟唱腔, 把中式民谣的柔缓清亮和西式美声的流丽响脆,还以快慢起伏的变换丰富歌曲的元素, 按理说该是非常怪诞的风格。不过真正表现出来就大有异趣, 正因为唱奏的技巧复杂多变,需要奏唱者在表演中全神贯注, 每回大家费劲巴力赶场似的唱奏完, 反倒能气喘吁吁地哈哈一乐。
在四姐、三哥巧妙的奏唱声中, 唯一的观众宋先生屏气凝神, 准备奔赴一场美妙的音称之旅, 便听女主人以高雅的声腔缓声唱着:
道可道非常道, 一千人一千道
老子他张大嘴巴行不言之教
孔子言仁爱礼仪啊万世师表
墨子兼爱不置私产不是傻帽
孟子民贵君轻也不是乱开炮
荀子说鬼神迷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