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我为什么要品中国文人


    改造自然是必要的,改变自然是愚蠢的、危险的。

    希望经济的全球化不要惹发灾难的全球化……

    近日看央视国际新闻,美国某地的气温竟然在几个小时内狂降二十八摄氏度。气候要杀人。英国的科学家们向来是很关注气候变化的,他们都晕头转向了,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可以确定的是自然的报复,难以确定是自然报复的方式、规模和速度。

    今年中国南方的大雪灾令人费思量。

    我熟悉的川西坝子,曾经是河流清澈繁星满天四季分明,眼下河也枯了水也脏了,星星也不大看得见了,隆冬就像阳春,苍蝇蚊子乱飞……有时候想念一条儿时的“丁冬”小溪,想得心疼。而城里的许多人年复一年变着花样打牌吃饭,谁在仰望天空、俯察大地?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一千年前的苏轼是这么描绘的。

    我们崇拜着苏轼,苏轼崇拜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陶渊明是中国的头号乡村诗人,他带头激活了中国的乡村之美,杜甫、王维、苏轼、陆游、杨万里、江白石、辛弃疾…都是追随他的。千百年来的中国田园之美,五柳先生居头功。

    是他向我们随意指点:房前屋后皆风景,一草一木也关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心有多远?

    心之远在切近,在周遭: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是将人事的曲折化入自然的典范。真,善,美,三位一体,纵情扑向自然的怀抱。

    什么“隐逸诗人之宗”,真是奇谈!

    唐宋诗人这么追随他: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问君为何居此山,笑而不答身自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国的乡村布局就是审美布局。

    而乡村之为乡村,乃是城市的参照。

    乡野,乡土,乡村,这些简单的汉语词汇向我们诉说着多少美妙。我们多姿多彩的审美传统,穿越时光抵达今天,紧紧环绕着、包裹着这个“慧核”。城市有许多美好,创造着财富和荣耀,却也制造欲望与无聊的大面积循环。城市制造欲望,乡野消解欲望。英国的乡村、法国的乡村、德国的乡村、俄罗斯的乡村……欧洲的城乡格局真令人心动。

    这心动源于我们固有的审美内核:乡野。

    伟大的五柳先生,深深懂得动植物的“朦胧的欣悦”: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辛弃疾则感叹:“一丘一壑亦风流。”

    小路、田埂、拱桥、竹篱、野花、飞鸟、黄昏、夕阳、云彩、月亮、星星、炊烟、麦苗、稻浪、山峦、平原、草场、溪流、湖光、雨滴、雾霭、瑞雪、蛙声、鸡鸣、犬吠、人喧……

    哦,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嗡嗡嗡”的油菜花……

    所幸这些汉语中的美词,尚未退出我们的视野。

    而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显然不是为了消灭这些美词。

    早在若干年前,费孝通先生就强烈呼吁:乡土中国应当成为城市中国的参照!

    中国的乡村不仅意味着十八亿亩耕地,她更是一个巨大的审美符号,民风民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品中国文人简介 >品中国文人目录 > 我为什么要品中国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