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对峙长江
、湘南、湘赣边、赣南和赣东北等地区,依次留下一些部队,建立小的游击区,以收容伤病员和处理多余的武器。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军将无力攻取大城市,即使出现有利战机和可能打胜的仗,有时也不敢下决心打。”

    对这种情况,粟裕有着亲身体验。早在1934年,由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当时粟裕任参谋长。抗日先遣队一路转战闽浙赣,行程2500多公里。由于长途跋涉,一路上要同敌人的围追堵截作斗争,战斗十分频繁,加以兵员补充、物资供应,尤其是伤病员的安置和治疗非常困难,部队到达皖南时,已减员二分之一。

    粟裕把他的想法电告了中央,中央和毛泽东对粟裕的建议很重视,立即来电要陈毅与粟裕两人前去阜平县城南庄一商渡江之事。当时,粟裕很紧张,他不知道自己的这一“大胆”举动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在城南庄,毛泽东对他说:“粟裕,你‘集中两个野战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歼灭战’的想法很好,再具体说说。”

    粟裕向毛泽东汇报了他几个月来反复考虑的各种情况。他说,在中原地区,可以大量歼敌,诱使敌人同解放军进行决战,这样就可能消灭敌人的主力,为而后的南下作战创造条件。

    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和任弼时等人,听了粟裕的报告后,当即进行了研究,最后同意了粟裕的方案。

    会议临近结束时,毛泽东对粟裕说:“陈毅同志不回华野了,今后华野就由你来搞。”

    粟裕一听此话,感到非常突然,连忙再三请求:“主席,华野没有陈老总不行,我们一直在他的领导下工作,您还是让陈老总回华野吧!”

    毛泽东说:“中央已经决定了,陈毅同志和邓子恢同志到中原军区、中原局工作。”

    “陈老总,您还是回华野吧。”粟裕望着陈毅说,他希望能得到陈毅的支持。

    陈毅说:“我把一切交给党了,党叫干啥就干啥。”

    最后,粟裕一再请求:“主席,陈老总人走可以,但要保留他在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的职务。”

    毛泽东沉思会儿说:“那好吧,陈毅同志仍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但是那边工作也很需要他,现在必须马上去。陈毅走后,你就任华野的代司令员代政委。”

    自此后,粟裕指挥着华野取得了豫东战役、济南战役等一系列重大胜利。在中野密切的配合下,把国民党的100多万主力部队消灭在长江以北地区。

    想到此,粟裕如释重负。现在的情况已经完全扭转过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渡江作战不会遇到太大的困难。

    粟裕觉得应该好好研究一下地图,准备渡江作战的方案。他在心里说:“刘、陈两位老总一回来,渡江作战就要拉开序幕了。”

    在此之前,粟裕已经三过长江,两次由南向北,一次由北向南。向北,是处于劣势,为了保存实力,寻求发展;向南,则处于主动,实现发展。

    1940年10月,国民党军队向新四军黄桥驻军发动进攻,我军进行自卫反击,歼灭韩德勤部1.1万余人。

    这是参加黄桥反顽战役的部队(骑马第一人陈毅,骑马第二人粟裕)

    粟裕的第一次渡江是在1940年6月,那时,粟裕与陈毅一起在苏南率领新四军正同日寇浴血奋战,国民党又一次掀起了反共高潮,他们想把江南新四军赶过长江,赶到敌后,好借助日本人的势力,消灭皖南、苏南的新四军。

    毛泽东看穿了蒋介石这条“借刀杀人”之计,决定将计就计,要求江南新四军各部队迅速深入敌后,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一边抗日,一边不断发展壮大力量。

    当时,新四军在江南分为两支:一支由叶挺、项英的新四军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渡江战役实录简介 >渡江战役实录目录 > 第一章 对峙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