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七节
    从北京宣武门外的文华胡同李大钊故居往东不远的地方,有一条达智桥胡同,此胡同在明清两代赫赫有名,只因胡同里有座“杨椒山祠堂”。

    “椒山”是明朝忠臣杨继盛的号,此人因上疏弹劾首辅严嵩而蒙冤入狱,备受折磨,三年后被处死,其妻当日自缢殉夫。后世皇帝为其平反昭雪,并将其故居立为祠堂以彰其忠。有清一代,宣外的杨椒山祠是个很有名的地方,对国事担忧的读书人,想起来就会跑到这条小街上,在杨氏当年手植的国槐树前垂泪凭吊一番。康有为发动的轰动一时的“公车上书”事件,就发生在此院。杨继盛为国忠心耿耿,为文也光彩熠熠,曾写过一副为天下读书人津津乐道的名联:

    李大钊的寓所,距杨氏故居没隔几条街,对杨的忠烈之气和杨的这副名联,自会耿耿于心。所以,在后来主持《晨报》副刊时,他就曾将此联刊发于版面上,只不过,他将联中的“辣”改成了“妙”,成了“妙手著文章”。此后,亲戚杨子惠索墨,他便写下了“改动版”的这副名联,以励亲友,兼示情怀。

    喜欢此联的当然不止李大钊一人,民国初年的著名报人邵飘萍在其《京报》编辑部里,就悬上“铁肩辣笔”四个大字。杨继盛为国死谏的精神一直是闪耀在许多知识精英心室里的圣火。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钊生命中的两个车轮。只是,这辆急进的思想之车在俄国人的驱使下越驰越快,最终,“著文章”的轮子跑掉了——报刊上,“李大钊”或“李守常”署名的文章越来越少,至民国十四年(1925年)之后,每年只有四五篇文章见诸报端,到生命被中止的那一年春天(1927年4月),头三个月里,他一篇文章也没写。只剩一个轮子飞奔的车子,很快就偏入了灾难之境。

    对“妙手”而言,“著文章”实是人生一件快事。所幸的是,李大钊意气风发的时候,也正是言论空间最为敞亮的时候。

    本来,军阀政府对学人们是敬而远之的。北洋时代的中国,“士”的社会地位突然有点像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很可以指点江山乱说一气。自古天下兴亡士人自觉有责,北大的文科教授们更以天下为己任,议论朝政,畅所欲言,无所畏惧。公允地说,那时,政府赐给知识分子的言论空间比之后来的“党国”时代实在要大得多,不然,20世纪初中国的思想领域就不会有空前的繁荣。

    近代的“北洋军阀时期”确是颠三倒四的乱世,但主政的武夫们对文人们的宽容却也是不容否认的。

    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在《新青年》之外,又创办了《每周评论》,邀李大钊等同事为主要撰稿人与编辑。由此,李大钊又多了个传播自己思想成果的平台。民国八年(1919年)一年,李大钊就在该刊上发表五十四篇文章。其中一些文章,至今读来仍不觉过时!

    且读的段落:

    禁止思想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思想有超越一切的力量。监狱、刑罚、苦痛、穷困,乃至死杀,思想都能自由去思想他们,超越他们。这些东西,都不能钳制思想,束缚思想,禁止思想。这些东西,在思想中全没有一点价值,没有一点权威。

    思想是绝对的自由,是不能禁止的自由,禁止思想自由的,断断没有一点的效果。你要禁止他,他的力量便跟着你的禁止越发强大。你怎样禁止他、制抑他、绝灭他、摧残他,他便怎样生存、发展、传播、滋荣,因为思想的性质力量,本来如此。

    民国十二年(1923年),已经被公认为中国共产主义第一人的李大钊还在《平民主义》中这样谈他所追求的公平社会:

    纯正的“平民主义”,就是把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级,完全打破,使人民全体,都是为社会国家做有益的工作的人,不须用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1912-1928:文武北洋·风流篇简介 >1912-1928:文武北洋·风流篇目录 > 第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