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五节
    民国二年(1913年)夏,李大钊结束了长达六年的法政专业的学习,除获得已更名为“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的该校文凭之外,还与白坚武、郁嶷两位同学分享了“北洋法政三杰”的桂冠。

    毕业后,为了躲避政府对社会党的追查,李大钊这位该党天津支部负责人跑回到乐亭老家住了一些日子。之后,他告别了妻子和一双儿女(李葆华与李星华已经出生),随留学大潮去了日本。清末民初,每年有数千中国学子留学日本,日本成了培育中国政治、军事、文化巨子的摇篮。

    出国留学的资金,是孙洪伊和另一位著名的立宪派首领汤化龙提供的。汤氏时任中国民主党干事长,后历任众议院议长、教育总长、内务总长,属北洋时期的一流政治人才。不幸竟于1918年10月出国考察期间,在加拿大被气度狭小的国民党人暗杀了,年仅四十四岁。

    汤先生对李大钊的器重与信赖不亚于孙洪伊,在资助李氏赴日不久,他把妻子、儿女也送去日本,委托李大钊关照其儿子的学业。而李大钊又是知恩图报的忠厚晚辈,于是,每周六下午,李大钊就要耗时一个钟头耐心地听取一个十龄学童的本周学习汇报。义,不容辞;恩,也不容辞。

    如同六年前报考法政学堂,李大钊去日本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寻救国之道。

    两年后,他在那篇轰动一时的《警告全国父老书》中,追记过航行日本途中的感受:

    曩者(从前)去国,航海东来,落日狂涛,一碧万顷。过黄海,望三韩(朝鲜半岛古时的三个部落联盟,喻韩国)故墟,追寻甲午覆师之陈迹,渺不可睹。但闻怒潮哀咽,海水东流,若有殉国亡灵凄凄埋恨于其间。……不胜国家兴亡之慨。

    可以想象得到,这位中国少年赴日时的心情是何等的悲愤!与前辈的革命党领袖不一样的是,他并未对即将登临的日本国抱有向往,也从未借用东洋人的势力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警惕日本,憎恶日本,自始至终。

    抵达东京后,某日,他无意走进了靖国神社里的“游就馆”。像今天不通日语的中国人依旧不知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一样,李大钊也被馆名弄糊涂了。进馆参观后,他才知道:此为日语,是军事博物馆,而馆藏的甲午之役战利品令他大感悲愤!他“睹物伤怀,徘徊不忍去”,后来写下这样一段话:

    盖是馆者,人以纪其功,我以铭其耻;人以壮其气,我以痛其心!惟有背人咽泪,面壁吞声而已。

    呜呼!民族之气节如此强烈的人,焉能不成为时代巨子?

    此时,章士钊因讨袁失败而流亡日本,正要创办《甲寅》月刊。李大钊仰慕章士钊久矣!章氏主持过《苏报》、《国民日日报》、《民立报》和《独立周报》,为名满天下的政论家与报人,先后留学日本、英国,熟悉东西洋的宪法与政治,办报一向持“不偏不倚”方针。在天津读书时,李大钊即曾担任过《独立周报》的“代派人”。于是,李大钊便附信投稿给章氏。

    得,还是听当事人自己说吧!1951年8月,章士钊为共和国出版的第一本《李大钊先生传》作序,开篇即说:

    余之知守常也,初不经介绍,亦不闻有人游扬,余心目中并无此人迹象。一九一四年,余创刊《甲寅》于日本东京,图以文字与天下贤豪相接。从邮件中突接论文一首,余读之,惊其温文醇懿,神似欧公!察其自署,则赫然“李守常”也。余既不识其人,朋游中亦无知者,不获已,巽言复之,请其来见。

    翌日,守常果至。于是在小石川林町一斗室中,吾二人交谊,以士相见之礼意而开始……

    你看,本来无人知晓的李守常,就因一篇投稿而得到章主编的激赏,甚至夸其文笔神似欧阳修!于是,在异国的一间小屋里,两位国士开始了十几年的友情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1912-1928:文武北洋·风流篇简介 >1912-1928:文武北洋·风流篇目录 > 第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