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锣鼓”声震全国
月下旬,上海《文汇报》被国民党政府封闭。于是,不少《文汇报》工作人员从上海转移到香港,于一九四八年九月九日在香港创办了香港《文汇报》。迄今,香港仍有一家《文汇报》,便是这么来的。
上海《文汇报》在一九四九年六月二十一日复刊。那时属于私营报纸。自一九五三年一月一日起,上海《文汇报》改为公私合营企业。
一九五六年四月起,《文汇报》社由上海迁往北京,与北京的《小学教师》杂志合并,改为教育部的机关报——《教师报》。
不过,《文汇报》变为《教师报》,毕竟使报纸大受局限。而且《文汇报》社的编辑们大都家居上海,报社迁京造成了夫妻两地分居,人心思沪。
周恩来注意到《文汇报》过去的广泛社会影响,以为把《文汇报》并入《教师报》不妥,他提议《文汇报》应该复刊。于是,《文汇报》社重新迁回上海,于十月一日复刊。
这时的《文汇报》,由徐铸成任社长兼总编辑,副社长严宝礼、柯灵(兼副总编辑),其他副总编辑为刘火子、浦熙修、钦本立、郭根、唐海。内中,徐铸成、严宝礼、浦熙修等均非中共党员。
这样,在当时的上海,《解放日报》是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而《文汇报》则是中共领导下的一张“民间报纸”(在一九四九年前《文汇报》则是中共“影响”下的一张私营报纸)。
大约正因为《文汇报》和《解放日报》的“身份”不同,所以在一九五七年的命运全然不同。
就在《文汇报》复刊之初,极想打响几炮。那时,毛泽东刚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双百”方针,《文汇报》便以“为双百方针鸣锣开道”为己任。
《文汇报》早在一九四九年九月,就已设立北京办事处,以浦熙修为主任。此时仍设北京办事处。
北京办事处有一员女记者,名叫姚芳藻,刚刚三十出头。她乃浙江鄞县人氏,一九四六年毕业于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研究班,担任过《联合晚报》及香港《文汇报》记者。
为了替双百方针“鸣锣开道”,《文汇报》驻京办事处抓住了电影问题做文章。姚芳藻这样回忆“电影锣鼓”最初是怎样敲响的:
我跑到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去找钟惦棐,准备听取他的意见,这是我第一次踏进中宣部,也是我第一次看到钟惦棐。
中宣部设在沙滩红墙里面,这里原是紫禁城的一角。一排排低矮的平房,经过几百年风风雨雨,早已破旧斑剥。我想,过去就可能是小太监的居处,钟惦棐就孤孤单单的坐在那里一间小小的房间里。我们虽是第一次见面,但彼此似乎都是熟朋友了。他那时常在报刊上发表电影评论方面的文章,已经颇负盛名了。我很欣赏他的文章,觉得它没有教条、八股味道。本来在我的想像中,他是很高大的,而实际上,他却显得那样矮小,穿着一套灰布中山装,一副落拓不羁的样子。在深度的镜片后面,一双小小的眼睛发着深邃的光芒。
当我和他谈到,我们报纸为了贯彻双百方针,准备开展问题讨论时,他立即表示:“电影问题非常多,完全值得讨论。”他很兴奋的把电影工作中的问题详细地告诉我,他说:“电影题材狭窄,故事雷同,内容概念公式,看了开头就知道了结局,谁爱看呢?所以票房价值极差,常常连成本也收不回来。”
钟惦棐就电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侃侃而谈,一口气就讲了近两个钟头,讲得有条有理,问题看得又深又透,我很是钦佩。他是中宣部文艺处负责电影的干部,我相信他对电影问题的研究,资料的积累,已决非一朝一夕,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的话非常吸引我,使我对电影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相信,把这些推到版面上去讨论,很有价值,很能贯彻双百方针的精神,也一定会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