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那些内心强大的人 1
,是因为它对人构成了一种真正的说服。这一点我在后面会详细讲到。
我们先看一下死亡在苏格拉底眼中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图景。柏拉图在《申辩篇》中如是记载,我忠实地抄录如下。
苏格拉底:死亡无非就是两种情况之一。它或者是一种湮灭,毫无知觉,或者如有人所说,死亡是一种真正的转变,灵魂从一处移居到另一处。
如果人死时毫无知觉,而只是进入无梦的睡眠,那么死亡就真是一种奇妙的收获。我想,如果要某人把他一生中睡得十分香甜、连梦都不做的一个夜晚挑出来,然后拿来与死亡相比,那么让他们经过考虑后说说看,死亡是否比他今生已经度过的日日夜夜更加美好、更加幸福。好吧,我想哪怕是国王本人,更不要说其他任何人了,也会发现能香甜熟睡的日子的夜晚与其他日子相比是屈指可数的。
如果死亡就是这个样子,如果你们按这种方式看待死亡,那么我要再次说,死后的绵绵岁月只不过是一夜而已。
另一方面,如果死亡就是灵魂从一处迁往另一处,如果我们听到的这种说法是真实的,如果所有死去的人都在那里,那么我们到哪里还能找到比死亡更大的幸福呢?
如果灵魂抵达另一个世界,超出了我们所谓正义的范围,那么在那里会见到真正的法官如果你们中有人有机会见到奥菲斯和穆赛乌斯、赫西奥德和荷马,那该有多好啊?如果这种解释是真的,那么我情愿死十次。
这样对死亡的哲学思考是否让你觉得死并不可怕?也许,这只是哲学家的一种看法。对世界的一种看法即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会使世界看起来是某种样子而不是另外的样子。
一个人大脑中的世界图景会对他的心理产生影响,即从智力结构移到心理结构;反过来,心理世界中的图景,也会移到他的智力结构,即心里面潜意识地怎么想,大脑就怎么认为。假如一个人认为社会上的人很友善真诚,那么,他就不会在心理上觉得别人总想着害人、坑人;如果他在心里面总感觉有人要害他,那在他眼中,很多人都不是好人。
但是,你也看出来了,苏格拉底并没有论证,而只是设定死亡就是这个样子,严格来讲并没有诉诸理性。
但苏格拉底牛叉就牛叉在,他并不就此止步,不怕死并不是靠意淫,靠强迫自己相信死其实是一件美妙的事。在柏拉图的《斐多篇》里,他还进行了极为精彩的论证。
论证较长而且复杂,占去了《斐多篇》大量篇幅。在这里,我无法一一抄录,而只能把他的逻辑梳理如下:
(1)我们的欲望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因此,一个人要想获得真理,必须摆脱身体欲望的诱惑。
(2)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摆脱身体欲望,超越于可见的身体而专注于不可见的灵魂。
(3)人有身体和灵魂,死后无非是肉体与灵魂脱离之后所处的分离状态,以及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出来以后所处的分离状态。
(4)对于一个超越了身体欲望而接近不可见的理念世界的哲学家来说,人死时,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是纯洁的,它进入了理念世界,因为在他的今生,灵魂从来没有在肉体中封闭自己。而普通人的灵魂与肉体结合在一起或被肉体所封闭,因此死时并不能不受污染地脱离肉体,它们无法进入不可见的纯粹的理念世界,而会被拉回现实世界,只在坟墓和坟场里徘徊:那些影子般的幽灵就是这些还没有消失的灵魂。
(5)既然一个哲学家生时专注的是与灵魂联系在一起的理念世界,并尽力摆脱或已经摆脱了身体的欲望,而死只是灵魂彻底离开身体进入一个真正的理念世界的过程,那么生和死就只有这样的区别:生时,灵魂尚存在于身体;死后,灵魂彻底脱离身体进入纯粹的理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