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贤第三
县名称和军人户口,一并报送魏公,由魏公自己来献给朝廷,这就是魏公的功劳了,不是很好吗?”于是派使者报送李密。使者刚到长安,唐高祖听说没有表奏,只有报告给李密,感到很不满意。使者把李的用意奏报,高祖才很兴奋地说:“徐感故主之德,给故主推功,真是纯臣啊!”任命他做黎州总管,赐姓李氏,把户籍登进宗正寺,封他的父亲李盖为济阴王,李盖果断辞谢王爵,就改封舒国公,授予散骑常侍的官职。不久又加授李为右武侯大将军。到李密反叛被诛,李为他发丧并穿上丧服,具备君臣的礼节,上表请求收葬。高祖就把李密的遗体交给他。于是他大规模地预备仪仗,全军都穿上白色的丧服,将李密埋葬在黎阳山;葬礼完毕,才脱去丧服解散,朝廷上下都以为李真讲道义。不久,受到窦建德的攻击,李被俘,又逃回往返到京师,跟随太宗征讨王世充、窦建德,把他们打败。贞观元年,李被任命为并州都督,都令则行有禁则止,大家都说他称职,突厥对他十分畏惧。太宗对随从的大臣们说:“隋炀帝不懂得精选贤良、镇抚边境,只往远筑长城,派大批将士屯驻,来防范突厥,见识糊涂,竟到了这种地步。我如今委任李镇守并州,就使得突厥畏威远逃,边塞城垣安宁,岂不胜过几千里的长城吗?”后来并州改设大都督府,又任命李为长史,加封到英国公。他在并州镇守了16年,召回任命为兵部尚书,兼知政事。李有次忽然重病,验方上说用胡须烧的灰可以治好,太宗亲身剪下自己的胡须给他和药。李叩头出血,哭着谢恩。太宗说:“我这是为社稷打算,不用感谢。”贞观十七年,高宗还在东宫时,调任李为太子詹事,追加特进的待遇,仍担任知政事。太宗又曾设宴,宴席上,太宗回头对李说:“我想托付年幼的太子,考虑下来没有再比你合适的人选。你过往能不忘李密,如今怎么会做对不起我的事情!”李擦着眼泪回话,把自己的手指咬出血来。不一会李喝得大醉,太宗把御服盖在他身上。他就是这样地被委任信用。李每次行军作战,用兵筹划,临敌应变,都能做得很确当。从贞观以来,李奉令讨伐突厥颉利可汗和薛延陀、高丽等,都把他们打得大败而逃。太宗曾说:“李靖、李二人,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比得上啊!”
【原文】
马周①,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②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授监察御史③,累除中书舍人④。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
【注释】
①马周(601—648):唐初大臣。字宾王,博州茌平(今属山东)人。少孤贫,后到长安,为中郎将常何家客。贞观五年(631)代常何上书,所论二十余事,为太宗所赏识,即日召见,授监察御史,后累官至中书令。他劝谏太宗以隋亡为鉴,少兴徭赋,反对实行世封制。
②中郎将:官名。唐制,中郎将是太子府属官,掌护卫。
③监察御史:官名。隋唐始设,为御史台各类御史之一种。唐御史分为三院,其中监察御史属察院,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议”,品秩低而权限广。
④中书舍人:官名。是中书省的属官。唐时,中书舍人掌管诏令、侍从、宣旨、慰劳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