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贤第三
为称职,突厥甚加畏惮。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其后并州改置大都督府,又以为长史,累封英国公。在并州凡十六年,召拜兵部尚书,兼知政事。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自剪须为其和药。顿首见血,泣以陈谢。太宗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十七年,高宗居春宫,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太宗又尝宴,顾曰:“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每行军,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自贞观以来,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并大破之。太宗尝曰:“李靖、李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注释】
①李(594—669):唐初大将。本姓徐,名世,字懋公,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东南)人。家富有,初从翟让起义,参加瓦岗军,因功封东海郡公。瓦岗军失败后降唐,任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因避太宗讳,单名。据有过去瓦岗军所占十郡之地。后被窦建德击败,到长安,从李世民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起义军。贞观三年(629)与李靖出击东突厥,因功封英国公,守并州十六年。高宗时官至司空。
②李密(582—618):隋末瓦岗军首领。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属陕西)人。大业九年(613)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失败后被捕,不久在押送途中逃脱。大业十二年投奔瓦岗起义军,辅助翟让联合附近各部起义军,并设计在荥阳大海寺击杀隋将张须陀。从此得到翟让的信任,自统一军,号蒲山公营。次年取得全军领导权,称魏公,年号永平。他大量起用隋的降官降将,并杀害了翟让,对瓦岗军起了严重的破坏作用。永平二年(618),东击宇文化及,后与王世充交战失败,入关降唐。不久以反唐被杀。
③王世充(?—621):隋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人,字行满。本姓支,祖籍西域。隋炀帝时任江都郡丞,因镇压起义军,升江都通守,后为瓦岗军所败。大业十四年(618)炀帝死,他在东都拥立杨侗为帝,不久击败瓦岗军。次年,废杨侗,自称皇帝,年号开明,国号郑。武德四年(621)兵败降唐,至长安,为仇人所杀。
④郭孝恪:许州(今属河南)人。起初从李密,官至长史,后投李世民,上策擒窦建德,官拜大总管,破龟兹国时为流矢所中身亡。
⑤黎州:州,土司名。北周天和三年(568)置州,隋废,武周大足元年(701)复置。治所在汉源(今属四川)。辖大渡河两岸三县十一城,领五十五州,为剑南西部边防要地。
⑥总管:官名。地方高级军政长官。隋及唐初,在各州设总管,边镇或大州设大总管,后复称都督,统兵出征之将帅则称总管。
⑦宗正:官名。掌管王室亲族事务。唐、宋时也称宗正寺卿,“掌九族六亲之属籍”。
⑧散骑常侍:唐制,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之职。
⑨右武侯大将军:官名。唐代在府兵十二卫、禁军的左右龙武军、左右神策军等均置大将军。
⑩缟素:指穿丧服。
【译文】
李,曹州离狐人,本姓徐,起初在李密部下做左武侯大将军。李密后来被王世充打败,带领兵众往回降唐朝。李仍占有李密原来控制的10个郡。武德二年,李对长史郭孝恪说:“魏公李密既已经回顺大唐,这些郡的人口和土地,本是魏公所有,我假如上表献给大唐,那就是乐于主子的失败,来自己居功,以谋求富贵,我感到可耻。现在应该完整地登录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