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书虚篇
魏公子的所作所为,就不会在他的面前攻击斑鸠。人尚且不会悔改过错,鸟与人不同,却说它们能知过悔改。可见,社会上一般人的话,违背了物类的实际情况。或许是魏公子确实捕捉到了鹯,鹯被捉到,人抓着它的头,扭折它颈子,痛得垂下头,不能仰视,于是有人顺着魏公子是个仁爱的人,就以此赞扬他,说鹯认了错。这恐怕是言谈话语之间,凭空捏造出来的没有根据的美言;在一个人有功业盛名的情况下,往往会有不符合事实的虚夸。

    【原文】

    16·19传书言:齐桓公妻姑姊妹七人(1)。此言虚也。

    【注释】

    (1)参见《荀子·仲尼》。

    【译文】

    传书上说:齐桓公娶了他的姑姊妹七人为妻。这是句假话。

    【原文】

    16·20夫乱骨肉,犯亲戚,无上下之序者(1),禽兽之性,则乱不知伦理(2)。案桓公九合诸侯(3),一正天下(4),道之以德,将之以威,以故诸侯服从,莫敢不率(5),非内乱怀鸟兽之性者所能为也。夫率诸侯朝事王室,耻上无势而下无礼也。外耻礼之不存,内何犯礼而自坏?外内不相副,则功无成而威不立矣。世称桀、纣之恶,不言淫于亲戚,实论者谓夫桀、纣恶微于亡秦,亡秦过泊于王莽(6),无yín乱之言。桓公妻姑姊七人(7),恶浮于桀、纣,而过重于秦、莽也。《春秋》(8)“采毫毛之美(9),贬纤芥之恶(10)。”桓公恶大,不贬何哉?鲁文姜(11),齐襄公之妹也(12),襄公通焉。《春秋》经曰:“庄二年冬(13),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郜(14)。”《春秋》何尤于襄公(15),而书其奸;何宥于桓公,隐而不讥?如经失之(16),传家左丘明、公羊、谷梁何讳不言(17)?案桓公之过多内宠,内嬖如夫人者六(18),有五公子争立,齐乱,公薨三月乃讣(19)。世闻内嬖六人,嫡庶无别,则言乱于姑姊妹七人矣。

    【注释】

    (1)上下:指尊卑、长幼。

    (2)伦理:指人与人间相处的各种道德标准。

    (3)九:形容次数多。

    (4)正:本篇下文作“匡”,可从。

    (5)率:顺服。

    (6)泊:通“北,减轻。

    (7)上言“桓公妻姑姊妹七人”,下言“乱于姑姊妹七人”,故疑“姊”后脱“妹”字。

    (8)《春秋》: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的春秋史,相传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整理修订而成。记载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史事。解释《春秋》的有《左氏》、《公羊》、《谷梁》三传。

    (9)采:这里是表彰的意思。

    (10)纤:纤维。芥:小草。以上参见《说苑·至公》。

    (11)鲁文姜:鲁桓公的夫人,齐僖公的女儿,姓姜,“文”是死后的谥号。

    (12)齐襄公:春秋时齐国的君主,鲁文姜的异母兄。

    (13)庄二年:指鲁庄公二年,公元前692年。

    (14)齐侯:指齐襄公。郜(g4o告):古国名。最初封给周文王之子,故都在今山东省成武县东南,春秋时被宋所灭。

    (15)尤:怨恨。

    (16)经:这时指《春秋》。失:疏忽。

    (17)左丘明:春秋时期史学家。鲁国人,相传曾著《春秋左氏传》。公羊:即公羊高。战国初期齐国人,相传曾著《春秋公羊传》。谷梁:即谷梁赤。战国初期鲁国人,相传著有《春秋谷梁传》。

    (18)嬖(b@壁):受宠的人。

    (19)三月乃讣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论衡简介 >论衡目录 > 书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