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著)
多义。现在我们熟悉的有释迦牟尼佛,弥陀佛,药师佛等,但已经成就的佛陀远不只是这些。大乘经论中,说有恒河沙数诸佛。可知过去已经出现过众多的佛陀,现在十方世界中,同时也有许多佛陀正在说法,未来世还会出现无数的佛陀。因此,其他经论又有十方诸佛的说法。
佛教徒常念的一部经典《弥陀经》,就有关于十方佛的记载,经中说: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械,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于食时,还到本处,饭食经行。《弥陀经》是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情况,西方极乐世界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以西,中间距离十万亿个世界,那个世界的众生每天清早拿著香花去供养十方世界的诸佛。经中又举六方佛称赞弥陀净土,足见成佛的众生之多。
如何成佛呢?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说三世十方诸佛都是依般若成佛的。这又告诉我们般若在成佛中的重要性。然而,般若是圣贤的智慧,对于凡人如何才能认识它,把握它呢?基于这个前提,经中说有三种般若:一曰文字般若,二曰观照般若,三曰实相般若。三种般若中,唯有实相般若是般若的实质,文字般若及观照般若是由能生般若故,称为般若。
学佛要从文字般若下手,经曰:从闻、思、修入解脱门。或曰: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又修学佛法的八正道,以正见,正思惟为首。文字般若并非以文字为般若。世间的文字很多,在许多情况下,文字构成的知识不但不能引发般若,恰恰是障碍般若产生的力量,因此,经中特别指出文字般若,是在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的情况下产生的。
亲近善知识使我们才有机会接触文字般若,因为只有亲近善知识才能听闻正法,正法能引发般若,所以正法是文字般若。世尊在《阿含经》中强调了亲近善知识的重要,经曰:我由善知识故,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与善知识共从事者,信根增益,闻、施、慧德皆悉备具。俗话说: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亲近善知识能起到近朱则赤的效果。佛陀这样的大智之人,都要因为亲近善士而成就,何况我辈呢?
听闻正法,正法是如来教法。世间无明,不能正确认识宇宙人生,颠倒黑白,使得有情处在无穷无尽的烦恼、妄想、执著状态中,覆盖了般若慧。听闻正法是为正见宇宙人生,如实了知世间的缘起性、因果性、无常性、苦性、空性,改变以往的错误认识及执著,便能息灭妄心,妄心息灭了,般若智自然显现,这在三种般若中,是从文字般若中产生观照般若,观照般若是以般若正观去观照一切,如经中:照见五蕴皆空或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都是观照般若的表现,由观照般若正见诸法实相,从而引发实相般若。
声闻乘的五分法身以慧为核心。五分法身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戒,是迈向解脱的行为规范,戒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戒能调伏六根、三业。通常,我们的六根是随著我们的情绪支配下行动,由于我们有强烈自我,又心存贪嗔痴,于是不免产生杀盗淫妄的行为,戒能约束我们的行为;又戒能生定,是因为戒在约束三业的同时,也限制了妄想的泛滥,持戒的人念头不会很杂乱,修习禅定自然容易成就;定能发慧,平常的人因为妄想执著的关系,使得般若慧光被障覆,现在以禅定力量平息了妄想及执著,无漏慧自然显现;由慧成就解脱,无漏慧使我们的心灵从烦恼中解脱出来,无漏慧使我们证得寂静的涅槃;由解脱成就解脱知见,解脱知见是尽智与无生智,尽智:乃断尽一切烦恼得入无学位的智慧,无生智:乃证得无生法之智慧。这二种智慧都在成就解脱之后产生的。
五分法身以慧为核心者,因为持戒修定都不是佛教特有的法门。比如:持戒,像世间各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