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著)
三曰圆成实性,是客观的本质世界。通常由于我们生活在遍计执性中,因而无法认清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因此,人类不能够正确的认识世界,原因是在人类的认识自身。西方十八世纪哲学注意认识论是有道理的,人类以妄想心去认识世界,所认识的自然是妄境,就像我们带著变色眼镜去看世界,看到的自然不会是世界的真实。
妄想使我们在人生旅途上疲于奔命:鸡在为一把米而奋斗;老鼠为蓄藏过夜粮而奋斗;鸟儿为过冬而奋斗;学生为升学而奋斗;知识份子为职称而奋斗;工人为月薪而奋斗;商人为经营而奋斗;政客为最高权力桂冠而奋斗。在这世界上,每个人都在为实现自己的妄想而奋斗。妄想大,奋斗也大;妄想小,奋斗也小;妄想使得人生的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是天久地久有尽时,妄想绵绵无绝期。
妄想也给人生带来种种烦恼:一个老年人回忆过去美好的往事,使她无法面对现实;一个学者因为把自己想得太高了,总觉得人家不够尊重他,为此苦恼不已;一个企业家整天想著如何搞好经营,吃不香,睡不好;一个小伙子看上一位美貌的姑娘,而对方又注意不到或不领情,饱尝相思的痛苦;一个小姑娘因为羡慕人家的豪华生活,想有朝一日也能过上这种日子,可经济条件又不允许,痛苦不堪妄想使人精神焕散,心神不宁,无所事事,思想不集中,干事效率低,打坐心静不来。
妄想导致人生的各种过患,因此,《经》中告诉我们要远离颠倒梦想,如何远离呢?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人打坐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妄想总是不绝如缕的。你越是克制,似乎它越来劲,心很难静下来,因而为此苦恼不已。怎么办呢?《心经》有对付妄想的绝招,那就是:从照见五蕴皆空认识到一切都如梦幻泡影,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相,无智无得,心无牵挂,妄想自然就不会有了。
这里我想起了禅师的一首禅诗:南台静坐一炉香,竟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商量。平常人打坐妄想很多,总要通过修观、念佛或诵咒来对治,而禅者的修行根本不要除妄想,他们已经把这个世界看透了,烦恼也就降伏了,世间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他们特别感兴趣,自然也就妄想不生了。
究竟涅槃:梵语涅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灭是灭除对拥有的执著,灭除烦恼,灭除牵挂,灭除恐怖,灭除颠倒妄想,超越生死,证得涅槃。涅槃是宇宙人生真实相。涅槃没有离开世间,《中论观涅槃品》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从世间与涅槃二者的幻相边,虽似有生灭与寂灭之分;然世间生死的当下就是毕竟空性,寂灭涅槃,涅槃没有离开世间,涅槃当于世间生死相中证得。
那涅槃也同世间相生灭有无吗?不,涅槃离生灭有无的。《中论.观涅槃品》说:有尚非涅槃,何况于无耶?涅槃无有有,何处当有无。涅槃不可以用我们世间相对的有无去认识,涅槃非有非无。同《中论观涅槃品》中说: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这里又进一步说:涅槃是不常、不断、不生、不灭,是行者远离了迷惑烦恼,以般若慧亲证的诸法真实相,当证得涅槃时,是境智一如,能所双亡,有无俱寂,自他不二,超越了一切言思差别。所以在《金刚经》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所得,阿罗汉不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就是这个道理。
【成佛的唯一途径──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学佛是为了成佛,成佛在一般人看来是很虚玄的。有人可能不禁会问:自古以来究竟有那些人成佛的呢?《经》曰:三世诸佛。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诸佛,诸,是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