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著)
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
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水月无形,我常只宁
万法皆尔,本自无生
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
禅者隐居山林之中,面对青山绿水,一瓶一钵,了无牵挂,对于他们来说,生死都已不成问题了,还有什么可以值得他们操心呢?
佛陀时代,有一位跋提王子,和两个同参法友在山林里参禅打坐,不知不觉中三人喊出了:快乐啊!,快乐啊!,佛陀听到了就问他们,什么事让你们这么快乐呢?跋提王子说:想我当时在王宫中时,日夜为行政事务操劳,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常又要耽心自身的性命安全,虽住在高墙深院的王宫里,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锣锦缎,多少卫兵日夜保护著我,但我总是感到恐惧不安,吃不香睡不好,现在出家参禅了,心情没有任何的负担,每天都在法喜中度过,无论走到那里都觉得自在。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有情因为有执著、有牵挂,对拥有的一切都足以产生恐怖,比如一个人拥有了财富,他会害怕财富的失去,想法子如何保存它;拥有地位,害怕别人窥视他的权位;拥有娇妻,害怕被别人拐去或跟谁跑了;拥有色身,害怕死亡的到来;穿上一件漂亮的衣服,怕弄脏了;在大众场合说话,害怕说错了丢面子;黑夜走路,害怕别人暗算;谈恋爱,害怕失恋。总之,对拥有的执著牵挂,使得我们终日生活在恐怖之中。
觉者看破了世间的是非、得失、荣辱,无牵无挂,自然不会有任何恐怖。就像死亡这样大的事,在世人看来是最为可怕的,而禅者却也一样自在洒脱:比如唐朝的德普禅师在他死亡之前,把所有的门徒全召齐了,问大家:我死了以后你们准备怎样对待我啊?弟子们立刻表示:我们会以丰盛的果物来祭拜,开追悼会,写挽联。禅师说:我死了,你们祭我、拜我,我又看不到,不如趁我现在活著,举行这些仪式,让我开心以后再死,好不好?弟子们听了面面相觑,但又不敢违师命,于是布置灵堂,准备了珍馐美味,写祭文,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禅师吃饱看足了,很高兴,对弟子们嘉奖一番,悠悠坐化。
性空禅师的死也很有趣:禅师在死前留下一首诗曰。坐脱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火,二省开矿。撒手便行,不妨畅快;谁是知音?船子和尚。禅师的死采用水葬。禅师在死前宣布了水葬的想法,令门人弟子们给他造个木盆,扛到江边,禅师在弟子们欢送之下,坐上木盆随波而流,他坐在木盆中,盆底留下一个洞,口中吹著横笛,在悠悠的笛声中,随波逐流而水化。禅师觉得水葬既方便又经济:一省柴火,二省开矿。与性空禅师采取同样水葬方式的还有船子和尚,所以禅师说:谁是知音,船子和尚。因此性空禅师特又赋诗一首:船子当年返故乡,没踪迹处莫商量,真风遍寄知音者,铁笛横吃作教坊。面对死亡,禅师们都如此自在,世间就没有什么能让他们感到不自在了。
对于荣辱,禅者更不会介意。日本有位白隐禅师,德行很高。他有一个开布店的信徒,这人家有个女儿,和一位元青年发生了性关系,还没出嫁重点就一天天地突出了,做父亲的很生气,逼问女儿到底是谁造的孽,女儿怕说出男朋友会被父亲打死,她想到了父亲平常最尊敬白隐禅师,于是就说是白隐禅师干的,做父亲的一听气得要命,就拿了木棒,不分青红皂白把禅师痛打了一顿,禅师莫明其妙的认了,后来此女生了孩子,扔给禅师,禅师又像保姆一样,四处乞求奶汁喂养小孩,到处遭受辱骂与耻笑,禅师一点都不在意,只希望把小孩带大。在此之前,小姐的男朋友早已吓跑到他乡外地去了,过了好几年才回到家乡,知道了这里发生的一切,就找到了小姐,说:我们怎么可以这样让禅师受辱呢?真是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