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著)
初对五比丘转四谛法錀时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因此,声闻对四谛法门的修行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也就是有苦可知,有集可断,有灭可征,有道可修,这是声闻的境界。

    可是从般若慧观照四谛法,则又另一码事了,《经》曰:无苦集灭道。以般若慧观照四谛,四谛法门也是无自性空,这里我们也还可以采用前面的公式:苦不异空,空不异苦,苦即是空,空即是苦。集、灭、道亦复如是。四谛法门在现象上显然存在染净的差别,但从无自性空的本?上观,苦集灭道则又平等统一了。

    从四谛无差别的意义上,可以进一步悟到烦恼即菩提的道理。人世间杂染的苦果,假如它是实实在在的,固定不变,那的确是一件很令人烦恼的事,可现在以般若慧观照,苦存在并非是固定不变,换一句话说:同样一种境界,你用烦恼心态对待,可以是痛苦不堪的;假如你用智慧观照,也可以处处泰然。就像别人骂你、伤害你,你需要在意、执著,才会烦恼;如果不在意,不执著,你还会烦恼吗?因此人生倘若缺乏般若观照,处处只有烦恼,没有丝毫的菩提;如果有了般若观照,时时都是菩提,就不会有烦恼了。

    【解脱自在的人生──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以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有情生命因为对有的认识不足,因而总是在有所得的心态下生活,对于人生的一切似乎都能令我们生起执著。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执著财富、执著地位、执著情感、执著信仰、执著生存的环境、执著家庭、执著人际关系、执著拥有的知识、执著自身的见解、执著事业、执著技能所长等。由于执著的关系,我们对人生的一切都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恋恋不舍的心态,执著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种种烦恼。

    《心经》从照见五蕴皆空,到无苦集灭道,都是针对我们对有的错误认识及执著,揭示存在现像是无自性空,是假有的存在,其目的就是要我们放弃错误的认识,同时也放弃对它的执著。像《金刚经》所说的: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去生活。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是说认识到所缘境空之后,放弃了对境界的执著,那这颗能认识的心是否实在呢?不然,心也是缘起的。比如说眼识认识活动的产生,它要赖九个条件:即眼睛、色尘、光线、空间、种子、俱有依、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其他一切精神活动都一样,也都是缘起性的。当我们认识到所缘境空,不对有生起实在的执著,是无得;此时妄心自然息灭不起,是无智。《大般若经》说: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一切法不现则般若现。在妄心、妄境、妄执息灭的情况下,此时显现的清净心、平常心便是般若的功用。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菩提萨是菩萨的全称。梵语菩萨唐译觉有情,具有觉悟有情、或令他有情觉悟的意思。又觉有情是相对有情说的。有情,以情爱为中心,对世间的一切都想占有它,主宰它,想使与自我有关的一切,从属于我,要在我所的无限扩大中,实现自我的自由,然而不知我所关涉的愈多,自我所受的牵制愈甚。觉者则不然,以般若观照人生,无我,无我所,超越了世间的名利,因而心无牵挂。

    在唐朝有位叫懒残的禅者,由于他修行上的造诣远近闻名,有一天,皇上派了使者来请他,此时禅师正在山洞中烤芋头吃,使者宣读了皇上的圣旨,禅师睬也不睬,时值冬天天气很冷,禅师冻得流著鼻涕,使者见状,劝禅师擦去鼻涕,禅师说:我没有工夫给俗人揩鼻涕。禅师有首写照自己生活的诗,可见他的潇洒自。世事悠悠,不如山丘

    青松蔽日,碧涧长流

    山云当幕,夜月为钩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目录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