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要释(斌宗法师讲述)
谁去想像(想蕴),谁去贪念(行蕴),谁去了别(识蕴)。据此则知受等妄心皆因对境而有,所对之色蕴既空,则能对之四蕴自无,因此受想行识,亦莫不一一皆空,故曰五蕴皆空(此约预释文中虚妄不实之空义,以明受想行识四蕴)。

    统起来说世间一切诸法,或大或小,是心是色,皆是仗因托缘所生起的,幻化不实,缘聚即生,缘散即灭。既从因缘而生而灭,则其未生时本空,既灭时亦空,就是未灭时也不过是空体上一时所有的幻相罢了;是故一切诸法毕竟皆空。凡夫迷故执为实有,菩萨悟故了达皆空。大般若经有一段譬喻五蕴幻妄不实的文,现在把它录出来做参考,文云:色如聚沫(色指吾人的身体,沫即水沫,谓因风吹水成沫,虚有相状,体本不实,且瞬息即灭;以喻众生色身四大假合亦如聚沫虚假不实)。受如水泡(水泡即浮沤也,谓水因风动,或被物击,忽尔成泡,须臾即没;以喻众生所受苦乐诸事,亦如水泡起灭无常)。想如阳焰(阳焰就是日光,春日远望旷野,日光发焰,如水溶漾,而实非水,渴迷者想为水故。楞伽经二曰:譬如群鹿,为渴所迫,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水不可得,渴爱因缘,妄起此想;以喻众生妄想不实,亦如阳焰)。行如芭蕉(芭蕉其体危脆,无有坚实;以喻众生妄念迁流,造作诸行,亦如芭蕉虚脆而无坚实)。识如幻事(幻事即幻术之事,谓幻师以幻术力现出种种幻事,如咒土生瓜,符水化鱼等,皆幻力所成,本非实有;以喻众生识心分别诸法皆属妄想)。

    总之,空的意义在破我执自性见,的一种说法。简言之,空就是叫我们不执著,并非一切都没有的。假使不善体会它,而妄著于空则成为厌世趋空者逃避现实或者空得连饭也不吃,衣也不穿,那还要得吗?这是没正确了解到空的意义的呵!像这样,一有了差错是会堕于拨无因果的邪见坑去,那就太可怜了!以上皆约事方面解释空义。兹再约理方面释之:菩萨行深般若工夫得力,圣智现前,彻见诸法如实之相,五蕴当体一一皆是真空实相,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切万象,豁然空寂,了无一物可得。这种道理很深奥,当举一喻:譬如大海水上所起的波浪,虽是一种聚沫现象,虚妄不实,然而当体即水,象虽是妄而体本真。今此五蕴乃吾人真心体上所幻现之影子,虽虚妄不实,而当体即是真心实相;字宙万有的现象乃吾人心上所起之波浪也。五蕴当体即是真空实相,就是这个意思。百丈禅师云: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如如佛即是真空实相)。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楞严经云:阴入处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又云:观相元妄,无可指陈,观性元真,唯妙觉明。故曰照见五蕴皆空(此约预释文中,真空实相,第一义空,以明五蕴皆空)。要而言之,五蕴之相是幻有虚妄,五蕴之体是真空,众生妄心分别则妄见五蕴而遗真空,菩萨用般若智照则显真空而亡五蕴;以五蕴幻相当体即是真空故。虽说幻有能蔽真空,故幻有现而真空之理隐而不见(迷);然而幻有不碍真空,故真空一显,则幻有之相即亡(悟)。

    这里有个问题很值得研究的!所谓照见五蕴皆空,究竟空的什么?是空相,还是空性呢?通常的解释是说空五蕴之相,这却有点不稳妥!前面不是说过吗,五蕴因缘和合所生之法,本无自性,因无自性故说空,并不是连假相也没有的,这是义理上之空,非灭无之空。显扬圣教论云:推求诸法不见自性,非一切种都无所得。或者有人说是空性的,那更不能成立理论,因为无自性故说空,如果有自性,怎么可以说它是空呢?这是很明显的道理。或再有人说:你自己说过照见五蕴相中当体即是真空实相,那末真空实相即是五蕴的自性了。这更不要弄错!当体即是真空实相,并不是说真空实相,就是它的自性,既云实相,即不可空,因为真空实相,乃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是不生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目录 > 要释(斌宗法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