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心经略说(黄念祖老居士)
涅槃的时候,入种种境界,入种种禅定,入种种空间去找这个无明,找无明找不到,于是说无明不可得。无明要是不可得,无明都没有实性,无明就没有了,这是《涅槃经》中,世尊,大悲慈父给我们的最宝贵的开示。入种种禅定,种种境界所得的结论,就是佛找无明实性不可得。‘无无明’,所以这是顿法的关键。你要对这个问题体会很深,根本没有无明,你又本来成佛,你跟佛还有多少距离?所以是有顿(刹那成就)、有渐(须三大阿僧祇劫),就看你自己的根器,你能信多少。大家想想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告诉大家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是因为无明,就因为妄想执著成为众生。但是无明实性找不到,譬如是做梦,梦见老虎吃你了,或者跟一个美女谈恋爱,这种种惊吓,种种欢喜,梦一醒全没有了。所以只要醒醒,梦就完了,不须把老虎赶掉,请大家捉老虎,用不著呵。日本有个笑话很好玩,一个人愚痴,他做梦(日本人很喜欢喝酒),梦中得到一瓶很好的酒,他马上要吃酒,酒很好,要烫了吃才好,于是叫他的老婆给烫一烫。就在叫老婆烫酒的时候,他忽然间醒了,醒了一想是个梦,很遗憾,酒没吃成,早知道如此不烫就吃就好了。哈哈……很可笑,众生就是这样。实在是做梦,这一切都是空的。梦中有老虎,根本不存在,大梦一醒,原来自己安卧在席梦思的床上。一切现成,本来是佛。所以永明大师说:世尊涅槃时关于无明不可得的开示,众生应拿骨头做笔,皮做纸,血当墨来书写报恩。大乘经中说:菩萨要断尽四十二品无明,方才究竟成佛。为什么此处又说‘无无明’?这可用一个比方来说明。水(喻佛)与冰(喻众生)都是氢二氧一,毫无分别,可是水无碍,放在任何形式的容器中都能适应。冰就有碍,处处都不能适应,原因只在水已凝结成冰。毛病只在凝结(结字很巧,恰恰就是结缚的结字),于是就有碍了,可是请你找出这个‘凝结’是什么?不可得。‘凝结’譬喻无明,众生因有无明就有凝了。可是无明不可得。

    苦集灭道叫做四谛法。含义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个话又是倒装的。因为有集才有苦,修道才能灭。人生是苦,真实不虚,就称为苦谛。一切可以招引苦果的种种恶因,例如无明,爱见等烦恼叫做集谛。一切苦恼永远消灭叫灭谛。一切圣道(道即道路与方法)修了能灭除苦恼的叫做道谛。谛是真实不颠倒之义,人道的八苦在‘度一切苦厄’处,已经介绍过了。八苦交煎,苦恼无边,所以首先是知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苦这么可怕,我们要消掉苦的因,苦的因是烦恼、造业。由于这些因就要受到苦果;为除苦的因所以要断集。烦恼、造业种种恶因不出现于我们的心、身、口,希望苦恼永灭,这就是灭谛。怎样才能灭苦,修习三无漏学,六波罗密,八正道等等圣道,即是道谛。声闻乘行人,厌苦乃断一切苦因,羡灭尽烦恼之乐而修道,以此为法是即声闻的法执。大乘菩萨了知根本无无明,也就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苦,都是事相的显现,都是梦中事,醒来之后就没有这些事。当体全空,只是一心,本来无苦无集,醒来就是,无道可修。故曰:‘无苦集灭道’。阿罗汉修的四谛法也破了。

    ‘无智’。菩萨修行成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所作智,第六识意识成为妙观察智,如镜照物,观察得很清楚,但是没有受影响,没有分别,没有痕迹。第七是执我,末那识变为平等性智。执我有自、有他就不平等。自他都一样,一切都同体,就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变为大圆镜智。这也是个比喻,镜子无所不照,一个又大又圆的镜子。我们的镜子是平面的,只照一方,如果镜子是大的圆球,就无所不照。这个智慧无所不照,称为大圆镜智,成佛的智慧,所以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

    这为什么说无智?就是说,转识成智还是在你没有成佛之前,修行道路上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目录 > 心经略说(黄念祖老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