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坛经》的现代意义
因为人们的心识一直受到染污,只的发掘出自己清挣心的一面,识见本性,才能觉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明即渐劝,悟人顿修。识自本是见本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

    慧能的顿悟思想成为后来中国禅宗的主流思想,影响了一千余年来的中国佛教,乃至世界的佛教。慧能主张的识心见性与见佛成佛的思想,实际上抓住了中国人的尚简心理,因为从中国思维特点来看,传统思维主张一针心血,修行捷快,立杆见影。而对那种次第修习,薰习成道的做法,很多中国人是不太适应的。慧能按照传统思维,提出了见性成佛的思想,把印度佛教的细密次第的修行给予简化,将印度佛教的思维高度给予降低,使之符合中国社会的现实,在佛教史上无疑是一次禅宗史的革命,所以他被看作是中国佛教中的宗教改革者。慧能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莫定心座即落无既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姓,见一切人及非人恶知与善,恶法善法尽皆不舍,不可染着。由如虚空,名之为大。这是把心的作用提到了至及,指出心大乃容的能量,一切善恶诸法皆由心造,万法本身是空,尽现万法即是体空,也就是昭见自性,得到解脱。慧能又说知如是一切法尽在,自姓(性)常清净,日月常名(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西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像参罗,一时皆现。世人性净,犹如清天。惠如日,智如月。智惠常名(明),于外看敬,妄念浮云盖覆,自姓不能明,故遇善知识开真法吹却名妄,内外名彻,于自姓(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姓(性),名为清净法身。大乘佛教讲不二法门,强调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二关系的过程,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关键是我们怎样去认识与把握事物的实质和转换思维,即烦恼是菩提,捉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慧能把顿悟成佛的思想精辟地总结出来,强调每个人开发自性的主动性,由是也就将人的烦恼与成佛解脱之间变成了一念之间的事情,使人心的提升变得可加可触性,为修行获得解脱增加了效捷的功用,这在中国佛教理论建设中,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突显了中国佛教的修行理论的有效性,丰富了中国佛教理论宝库。

    《坛经》强调禅宗的顿见佛性,自性解脱的思想,是佛教思想史上的一次飞跃。把人的主动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心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一切经书及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经皆因置。将自性比作大海,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将世界的一切都放在胸中,使之一颗本来面目的心,成为一切认识的集合处,佛教所有的经典皆从自性流出,拥有了自性,也获得了自由自在的解脱。所以慧能强调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姓(性)。今学道者顿俉(悟)菩提,各自观心,令自本性顿悟。若能自悟者,顿觅大善知识,亦道见性。慧能的明心见性的思想,抓住了宗教解脱的实质,修行者不在于时间的长短和次第的阶梯,也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和修行的环境,关键在于自己的自身认识与觉悟程度,所以只要认识与觉悟达到了,就能够获得最终意义上的解脱,亦即是做到了佛是自性作,莫向身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

    人类是有思想的动物,有想法就会有烦恼,有看法就会有见解,不得思想上的解脱,就会给自己的身心加重负担。任何社会,每个时代,人们都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精神疾病,会受到种种烦恼困挠。慧能主张自性解脱,要人们意识到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就为人们当下的精神生活的改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坛经》的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