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的人生哲学意义题外别谈
昏昏,欲使人昭昭,那断然是不可以的。因此,在初学阶段,大家应该有抉择慧。有人会说:学佛让我们无分别,为什么你又要我们有分别呢?在初级阶段,善就是善,恶就是恶,法就是法,非法就是非法,需要用抉择智慧去抉择。

    先讲悟。悟有两种情况,一种叫顿悟,像六祖大师,因为他已经不是于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而种善根的,已于无量诸佛种了善根,虽然今生今世现了一个樵夫相,但是他是大乘根性,一闻千悟,听闻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马上就开悟,势如破竹,这种情况叫做顿悟。另一种是渐悟,对于芸芸众生来说,虽然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都有佛性,但是因为被无始劫以来的无明和烦恼所覆盖,那就不要想一闻千悟,好像劣质的胶卷,不能够一次性爆光,因此只有渐次地走向觉悟。

    悟还有浅深偏圆之别。所谓浅,人活到六、七十岁的时候,自己就会觉得人生是苦的,人生无常,这也叫悟,这个悟的层次是很浅的。深悟,像祖师们那样,长期以来艰苦的磨炼,参究本来面目,终于悟到诸法实相,见到本地风光,那就叫深。什么是偏呢?有的人也看到了人生的苦空无常,从而导致了自残或者自杀,那么这个悟就是偏的。什么叫圆呢?在所有的哲学理论当中和所有的圣人所达到的境界当中,唯有佛的一乘法是圆满的,没有缺陷的,因此唯有佛所悟到的是圆满的。

    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如果你能够以一个清静的心去感受你身边的事物的话,恶知识也是你的善知识,善知识当然是你的善知识,那么你处处都能够听闻到佛法,处处都能够开悟。虽然要大彻大悟是非常难的,但是就小悟来说并不难,不要把它看成比登天还难的事情望而却步。

    再讲证。顿悟以后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悟证同时,悟的时候当下也证到了,悟和证是同时的。还有一种情况是悟证不同时。虽然开悟了,只是见与佛齐,但业力还在,还必须通过持戒,行四摄六度,去革除自己的习气毛病,这里面还有一个修证的过程。因此,悟在一瞬间,求证千百年。我打一个比方,就犹如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提出一样,他经过长期的勤奋努力,然后突然爆发出了灵感。如果把这也看成对某个道理的悟的话,那么直到今天,广义相对论还没有得到求证。修道也是这样,顿悟是一瞬间的事情,但要求证的话,需要千百万年的历程。从这一意义上讲,你不要想在一夜之间消除自己的所有习气毛玻

    但是,禅宗交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它既不是社会法律的方法,也不是佛教戒律的方法,而是什么呢?就一个字:念每时每刻看住自己的念头。不管是求开悟,还是求修证,首先要看住自己的念头,每一个念头起来以后,都要看祝打个比方,出坡了,有的人就起了这样的念头:我千辛万苦地跑到这里来,吃得又不好(吃素),住得又不好,现在抽空还叫我去劳动拔草当你起了这个念头了我仅仅是举一个例子,希望大家能够举一反三你就应该用佛法去印证一下这个念头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马上就终止,不要造成后果。禅宗就是这样单刀直入,锋利就锋利在这里,没有那么多道理可讲。因此,实践起来说难也难,说方便也方便。

    还有看脚下的功夫,像人走路一样,但看脚下,莫问前程,这也是一种办法。如果按这个办法去终止自己的一些习气毛病和业力行为的话,也是非常方便的。如果你愿意去做的话就很方便,你如果不愿去做的话,你是你,佛法是佛法,打成两截,就违背了佛法的真精神。因此,在任何时候,佛法都不脱离当下的实践。

    一、人生哲学的三种基本观念

    虽然说地球上有160多个国家,有很多民族,把全球的人生观念概括起来,我认为不外乎三种,即唯有的人生哲学思想,唯无的人生哲学思想和顺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的人生哲学意义题外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