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的人生哲学意义题外别谈
表面上积极的东西不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像前面提到的那个年轻人,不但事业没有成功,连自己的生命也给搭进去了。因此,如何处理好出世和入世的关系是摆在每一个学人面前的课题,偏执任何一方皆非大乘佛法。

    三、《坛经》给我们所展示的人生哲学及其意义

    我先把《六祖坛经》给大家做一个简单介绍。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的著述被称为经典的唯有《六祖坛经》。《六祖坛经》应该是一部论,为什么又叫做《六祖坛经》呢?因为六祖是大德再来,已经印佛心印,虽然现的是出家人的形象,但他口宣的是佛的真实意义上的法,所以他所说的法被世人称做《六祖法宝坛经》。《六祖坛经》是禅宗的一部宝典,也是一部人生实用的经典。经中很多偈语都可以成为我们人生的指南,成为我们的座佑铭,因此它是非常现实的。

    六祖原是现在河北燕山一带的人,后来南下到了岭南,与他母亲相依为命,靠卖柴为生。在卖柴的生活当中,有一日,他偶然听到别人读《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时心有所悟。他就问在什么地方能够听闻这样的经典,别人就介绍他去黄梅,也就是现在湖北的五祖寺,到那里去向五祖弘忍大师参学。弘忍大师当下看出他是法门龙象,为了保任他,让他到厨房舂米。后来五祖弘忍年龄老迈了,认为自己的法脉应该有人继承,于是他就让每一个人写一首偈语。当时神秀是庙里的教授师,大家都希望他写一首偈子送上去。神秀只好写了一首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从文字上解释,就是说我们这个假的身体就是智慧长青之树,真心本来具足的佛性,就像明镜台一样闪闪发光,可是贪痴慢疑等等烦恼染污了这个镜子,所以要时时勤拂试,让它清清净净、明明亮亮,不要让它落上一点点脏的东西。

    神秀将这首偈子写在廊壁上,很快就被众人所传诵。慧能不识字,就让别人念给他。然后他说他也有心得,让别人替他也写在廊壁上。因为印佛心印不是一个谦让的事情,对法和真理的追求是不必谦虚的,所以他当仁不让。偈子就写在神秀的一旁: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大师的这首偈子用意在于让大家见到空性。世间的人执著于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真实的,把万物也看成是真实的,有人、我、众生、寿者相,因此有各种烦恼。神秀是讲的用,讲如何来修证,而六祖慧能讲当下就是性空的。哪有什么菩提树啊!我们的身体是四大五蕴合成的,拿现在的话来说,无非就是各种有机元素的堆积,哪有一个真实的你呢?所以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如果这个明镜还有个台的话,那你的智慧就太有限量了,应该是没有限量的。本来无一物,从身内到身外当下是明明历历,湛湛净净,哪里还有一个物呢?如果有一物,就等于在佛头上安头了。佛法在本地风光上是一尘不染、一法不立的,哪里还有一物呢?何处惹尘埃,当下就是清净自在的。

    这两首偈子,神秀强调的是修这一方面,但是悟还没有达到彻底见性的深度,而惠能强调的是悟到性空,上彻碧空,下彻黄泉,彻底和盘托出。这四句话非常好念,但要对这四句话有很深的人生体会就非常难了。

    针对如何破除世间的执著,这里我想到这样一个公案。一天,老禅师和他的弟子去云游参访。走到河边,看到一个妇人在哭哭啼啼,因为秋天河水又冷又急又深,这位妇人想过河却过不去。老禅师就叫他的弟子把这个妇人背过河去,徒弟心想师父平常教我不近女色,严守戒律,于是他不愿意背。老禅师只好自己背着妇人过河,过了河,放下妇人,就走了。走了十几里地了,小徒弟一直撅着嘴跟在后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的人生哲学意义题外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