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活禅
就是中道。我们强加在那个事物上面的种种的分别计度,就是执著,不是如其本来,所以它就是执著。把一切事物上因人们的妄想而附在其上的执著去掉就是中道。
唯识宗关于三性三无性的道理讲得非常好。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三性有一个比喻,圆成实性比喻麻,依他起性比喻用麻搓成的绳子,遍计所执性比喻晚上走路,看到麻绳执以为蛇,并产生种种恐惧,怕得要命。麻绳就是麻绳,如果执它是一条蛇,那就是我们不明事实真相,在麻绳上起种种分别、种种计度,所以叫遍计所执性。能在依他起性上去掉分别、计度,去掉遍计所执,看破了,明白了依他起性,当下就能证得圆成实性。这里并不是说离开了依他起,还有一个圆成实。就是把一切事物上的妄想、执著、分别、计度排除干净了,它所显示的如其本来的那种境界,那就是圆成实性。
要破除执著,所以说菩提本无树。你要说菩提是一棵树,那就错了。那菩提是不是一棵树呢?如果我们不加计度、分别,只是作为一个比喻而言,也可以讲。神秀大师讲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他讲的并没有错,只是说他还没有真正达到绝对待、离分别的那个境界而已。所以,六祖慧能就在他的那首偈子上反其意而用之,实际上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来破除执著。这是很高明的,这是佛教辩
论当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所以六祖大师开了悟以后,尽管他是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他能够运用辩证逻辑、辩证思维来破除对方的执著。这显示出六祖见地的高明,显示出他充满着无漏的智慧。
破执是不是目的呢?我觉得不是目的。佛法不破世间相。破执是指我们在修证上的一种境界,一种体验,一种对法的认可。于法认可了,达到这种境界了,还要入世度生。菩提道路还漫长得很。所以从大乘的角度,从禅宗的角度来讲,出世是为了要入世,要度众生。破执实际上就是出世,就是妙华法师昨天引用朱光潜的那两句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两首无相颂,都充分地说明了破执是为了什么。
入世以后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入世还要修行。怎么修呢?这就是禅宗经常讲的保任。因为从教下来讲,要到八地菩萨才不会退转,八地是不动地。保任的功夫有深有浅。你破执入世,
你要保任;我们平常所谓照顾脚下,照顾当下,实际上也是一个保任。保任什么呢?
保任你那个正念,使你不会在日用云为当中失去了你的正念,不会在生死当中被生死转。在这个地方讲生死,世间就是生死,出世间就是涅迷就是生死,悟就是涅。这个生死大体上讲应该有两种:一种是念念生死,一种是一期生死。念念有生灭,就是念念生死。我们哪一念觉悟了,我们那一念就是了生死,我们如果念念觉悟,那就念念在了生死。谈到生活禅,我自己从学习佛法、修持佛法的过程中体会到,生活禅是最难的修行法门,是最高的修行法
门,是最契合如来本怀、契合历代祖师本怀的法门。佛说三藏教典,教我们做什么?教我们照管此心。这是个什么心呢?在迷的时候就是妄想心,打破了妄想就是真心,所以我们首先就是要照管这个妄想心。
保任有两个意思,在我们没有大彻大悟的时候,就要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正念,明明朗朗,清清楚楚。
前两年我对这种境界有一个概括,就叫轻安明净。就是说修行人一天24小时能否做到身体轻安,心地明净。我们修道的人做到轻安明净了,初步能够做到这一点,哪怕仅仅是一分钟、一秒钟做到这一点,你就要抓住它,不要放过它,要好好保任它、保持它、照管它。这是我们在迷失的时候,在用功的过程当中,保任、照管你那个正念。在你开悟了以后,你就要保任你那个悟境和体验,不要再被尘劳、烦恼染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