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之自性与自心
殊,但在迷在悟,此心不异。欲求佛道,须悟此心。迷悟之心也就是慧能大师所说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也是慧能禅学的根源,也是禅宗核心思想的根源。慧能大师对心的这个概念,认为心并不能表达真心。心是对凡夫而言,真心是对悟后而言。因此《坛经》在涉入到真心、佛性等问题都用性来表达。慧能大师说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自识本心,是见本性(9)。又如识心见性,自成佛道,不假外修,但于自心令本性常起正见,何不从于自心,顿见真如本性。由此可见,慧能大师的禅学是把自心与本性相结合在一起,由自心入手到达本性。由此可见,慧能大师的禅学是把自心与本性相结合在一起的,由自心入手到达本性,即自性的领悟,也就是真如佛性的领悟。即识心见性,识心为用,见性是体,从用上见体,从体上显用,体用不二,不即不离。在迷为心,在悟为性,心性同体,而用有别。
三、自性与自心的关系
自性与自心的关系如何呢?从以上分析可知,心与性的关系是对立、统摄、同体、依存与同一的关系。从慧能大师禅学中的心性论来看,如:慧能大师形象的比喻说:心即是地,性是王,性在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10)。从这句话来看,似乎心与性一分为二,其实是在说明心与性的依存关系。心无性无从存,性无心无从在,性必依心而居,心必依性而有。因此,欲见本性,必须识破自心,才能使自心顿现真如自性。所以,在《坛经》中有时说心是佛,有时说性是佛,有时说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其实无非是强调心与性的关系,同时也强调从心开发自性。即识心见性,顿悟成佛。以此来说明,众生语悟解脱来说心与性是同一的,又从含容万物来说心与性也是同一的,万事万物皆是心性所显现。
慧能大师禅学的心性信纸中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11)原旨中,见性指的是何义呢?见性就是开发自性,彻见自己的本来面目。即心性,自觉到本来具有的佛性。在《坛经》中用自性二字占主导地位,自性与清净心、本心、如来藏、真如、实性等词相结合起来。如:
性含万法是大,万法是尽是自性现(12)。
又如:
佛性常清静。
来强调佛性质永恒存在,清静本然。因此可以说佛性即自性、法性,佛性和法性本一体。也就是说佛性即是自性、本性、法性。关键区别于体悟时名为识心见性,见性之后名自性。以此可以说明自性的本质,即自性是清静性、自性、真如性,自性是智慧性,自性是空寂性,自性含藏性。又从其功用上说自性含万法,自性能观照万法,自性思量万法,自性生三身佛。也可以说自性具有清净的智慧和功用,也能超越一切而又具足一切的实体,是事物的本体,生命之主体。
四、结论
六祖慧能大师的禅学中,把自性与自性同起来,说明了人人所共同具有的、永恒的、绝对的、无所不在的心,即自性,与自心是同一的、同体的。这样就进一步把佛法落实到众生当中,使人们更容易掌握自修自悟,自证的修行方法。慧能大师又从般若实相、无相将真性引向当下之心,强调自性与自心、不二之性,无可执着,须一切善恶都思量,任运自心,清净自性,自心便也自然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