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即烦恼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第
26则)
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愚痴佛众生,智惠众
生佛。
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一生心若险,佛在众
生中。
一念吾若平,即众生自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
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第52则)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
自性悟,众生即是佛。人我是须弥,邪心是大
海。烦恼是波浪,毒心是恶龙。(第35则)
真如性净是真佛,邪见三毒是真魔。邪见之人魔
在舍,正见之人佛则过。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忽除三
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第53则)
当每一个个体去除了贪嗔痴三毒,开悟成佛之时,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的社会也就是理想的人间净土、和谐社会。
3.《坛经》的禅修观:无念无相无住,是为曹溪宗旨
戒学、定学、慧学是佛教的三学。戒即禁戒,能防止人们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恶业;定即禅定,能使人们静虑澄心;慧即智慧,能使人们发现真理而断愚痴。修此三学,可以由戒得定,由定发慧,最终获得无漏道果,所以三学又名为三无漏学。《坛经》则从心性论的角度对三学予以阐释,使得它具有鲜明的顿悟特色: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
,r生惠。
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惠,自净其意名
为定。(41则)
这就将戒定慧三学与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的佛教伦理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心地没有错误、没有扰乱、没有无明,就是自性的戒定慧。《坛经》将三学归结于自性、本心,还进一步指出戒定慧三学只是阶段性的方法,开悟之后,三学亦为多余:
得悟自性,亦不立戒定惠。自性无非、无
乱、无痴,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有何可立?
(第41则)
与三学中心地无乱、自净其意的定学紧相关联,慧能大师建立了无念、无相、无住的禅法要旨: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
体,无住为本。何名无相?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
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祝
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念念
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
缚;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
本。是以立无念为宗,即缘迷人于境上有念,念
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忘念,从此而生。故此教门,
立无念为宗。(第17则)
无念、无相、无住的宗旨,其实质就是用智惠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第27则)这一禅修要旨,对于现代人摆脱物欲的障蔽,看破尘缘幻象,涵养超脱、包容的心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坛经》的处世观:过失反省于己,恭敬宽容处世
《坛经》的明心见性成佛的思想、善恶皆由心生的思想、无念无相无住的思想,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来,就是在与人相处时,除却谄诳心、嫉妒心、是非心,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以恭敬心、直心、真心与人相处,涵养成恭敬谦和、博大包容的襟怀:
常下心行,恭敬一切,远离迷执。(第21则)
除却从前谄诳心;除却从前嫉妒心。(第2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