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坛经》思想简析
无虚假故,僧肇解释说:直心者,谓内心真直,外无虚假,斯乃基万行之本,坦进道之场也。此中所言直心是指坦诚正直之心。《起信论》释发心时说: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亦即随顺真如实相之正念是也。《坛经》将东山法门之精髓一行三昧用直心释之: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行心谄曲,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执着,名一行三昧。迷人着法相,执一行:昧,直心坐不动,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这里所言之直心是一种对任何事物无所爱恶、无所取舍的自然无为的立场和态度。从三无之旨出发,慧能以但行直心变东山法门之坐禅看心为随缘任用。慧能批评北宗静坐不动的禅法是障道因缘,他认为: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心,人性本净,为妄念故盖覆真如,离妄念本性净。不见自性本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依慧能之见,看心看净的禅法不仅不能使人解脱,反而成为使人着相执着的枷锁。《坛经》的这一理论,对后世禅宗的影响甚深且远,是禅宗随缘任用作风的根由。

    从顿悟说的历史发展看,此说当然并非慧能首创,但是慧能却是将顿悟作为解脱成佛之根本方法的第一人。南宗禅与北宗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一个主顿悟,一个主渐修。因为北宗禅师虽然将众生的本性定位于自心观之,但众生与佛共有的本体却是真心,因此必然的修行法门便是守本归真,以净心对治、磨灭妄心以显现清净圆明的心体。这也是《最上乘论》反复强调但心真谛,守自本心,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云尽,慧日即现的原因。宗密将北宗禅的宗旨概括为息妄修心是很准确的。一个修字,一个守字,确实是北宗心性论的最大特征。而南宗禅则提倡直指人心的见性成佛之法门。如《坛经》所说: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将此教法流行后代,令学者顿悟菩提,令自本性顿悟。迷者经累劫,悟者刹那间。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慧能认为,众生无须经历累世的修行,祗要刹那间领悟自心等同于佛性,便是成佛之时。他以亲身经历告诉禅者,自己就是在其师弘忍处顿悟的。这一顿悟思想,王维在《六祖能禅师碑铭》中作了如下记述:举手下足,长在道常是心是情,回归性海。商人告倦,自息化城,穷小无疑,直开宝藏。

    慧能的这一学说,开辟了一条简易成佛的道路,影响巨大,被后世称之为六祖革命。既然成佛在一念之间,祗是对即心即佛的刹那直觉和体悟,那么,传统佛教所主张的读经、坐禅等一系列修行功夫,也就失去了中心地位。传统佛教重视诵经,慧能却主张不立文字而直须自悟;传统佛教提倡布施、造寺、立像等功德行为,慧能却视之为修福而非积功德;传统佛教主张念佛往生西方净土,慧能却指出,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传统佛教主张坐禅用功,慧能却反对传统意义上的坐禅,以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主张一切时中,行、注坐、卧,常行直心的新观念;传统佛教鼓励出家修行,慧能却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慧能打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旗帜,开创了仅仅依靠信仰的自力成佛之路。这一派别,作为解脱成佛的修行实践,要从自识本心的简易功夫入手,即直指人心;作为解脱成佛的理论前提,要求理解、体味见性成佛的意义,因而要自见本性。作为南宗禅的完整体系,二者互相联系、渗透,融为一体。顿悟就是二者相统一的自然的延伸。

    我们说,禅悟的本旨就是对生命本体的本然状态自心、自性的体悟,而三无是自心的三种相状。也就是说,这生命的本体本心、自性,在禅者那里,是清净无染的,是常在而超离衫恶染净的。对于这样的生命本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坛经》思想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