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坛经》思想简析
,自性是智慧性,本性自有般若之智。其四、自性是空寂性。《坛经》认为众生之本源空寂,性本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性是超时空、无生灭、无去来的绝对之存在。其五,自性是含藏义。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即是此义。以上五义可以合并为真如佛性而言之。换句话说,《坛经》所言之自性是蕴含于众生之中的真如理体。因此,它才有诸多功能含容万法、观照万法、思量自、化及生三身佛。

    心作为主体性范畴在佛学中逻辑地包含了真心与妄心两方面。与北宗禅以真妄混合释自心不同,《坛经》所言之自心是超越真妄二元对峙的当下现实之心。与此义相近,《坛经》中亦用自本心、本心替换自心而使用之。本心之本是本来状态、本来如此、本来清净的意思。在此意义上,本心也就是净心。《坛经》说: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这是说,菩提、智慧、觉悟就是众生之心的本来状态,是众生之心的本质,不过由于其迷惑即无明而使其妄染。这一解释符合心性本净的模式,但其将妄染的客尘之来源全归于主体的迷惑,使这一心性论模式所著力强调的主净、客染的性质区分在主体心之-上得到统一。这一变动使客染失去了非染其心不可的必然性,使众生之心本净的一面得以抬升其地位。在此前提F,慧能强调本心的重要性就是必然而合理的。这一心性定位明显不同于北宗禅,尽管二宗所使用的概念是相同的。正是以众生之本性为净的前提下,{坛经》也改变了北宗禅关于体用的见解。尽管从用的角度看,心之起动、作用必然有两种情况、两种可能,但是慧能认为善心、净心与本心是一致的,而恶心、染心则是与本心相违的。从体用关系看,恶染之心用并非心体的真实作用,也不是心体必然而有的功能,它祗是众生之心的一时迷乱所致。这是《坛经》体用关系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慧能又十分强调净心就在妄心之中。《坛经》说:何不以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众生自色身中,邪见烦恼,愚痴迷妄,自有本觉性。慧能甚至明确地说:净性在妄中,淫性本是清净因。慧能认为,本心与现实心、真心与妄心,虽然层次与性质有所不同,但彼此又是体用一如的关系,众生不应离妄另去求真,而是要即妄求真,或者说即妄显真。这就是呈自本心之禅法的来由,也是南宗禅区别于北宗守本真心之禅法的根本原因所在。

    正如方立天先生所说:作为慧能《坛经》主要思想范畴的心与性,两者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是对立、统摄、依存和同一的多重关系。不过,《坛经》中著名的心地性王命题之中所涉及之心,指的是作为众生主体的整体的心,网罗了心之所有方面。所谓心地也就是心之本体、本性,这样的心地自然是自性了。从以上角度所言之心与性的关系,自然可以有如上引文所说的几种关系。从心性本体论的角度看,心与性,准确地讲是自心与自性,袱能有一种,即同一关系。这种心性同一可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就众生的证悟即解脱方面而言;二是就含容万法来说,心与性也是同一的。前者是就佛性而言,后者是就法性而论。总合二义,自心即自性,既是众生的本体,也是万法即万物的本体。而三无则是自性、自心的体、相、用。

    二、三无宗旨

    所谓三无是指《坛经》所说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无相的标准定义是于相而离相。外离一切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这样的无相是对心体本然状态的一种说明。世人对于声色诸相容易产生执着,神秀等北宗禅师教人看心就易于着于心相,看净而着于净相亦有违心体的本来面目。取相着相就障蔽了自己的本性,如果离相就可顿见性体的本来清净,如云散而虚空明净一般。所以,无相不祗是离一切相,更是因离相而显性体清净,因而自心是以无相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坛经》思想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