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中的阿含精神
才能解脱。
四、其它
依据阿含的观点,正法的特色是1现法,2不待时节,3自觉证知,4通达,5现见,6离诸炽然。(见杂阿含1238经、215经、550经等)此中的前三项,上面已说过了。「通达」是说:修习正法,顺着道果,可以一路走向涅槃的目标。「现见(唯此见)」是说:唯有遵循正法才能走向涅槃,也解释成:观察身心五蕴是大家都可以来看的。「离诸炽然」是说:修习正法,可以灭除内心的苦恼。上述后三项,也是《坛经》所要求的,六祖所说的四弘大愿是:
众生无边誓愿度心中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
烦恼无边誓愿断:自心除虚妄。
法门无边誓愿学:学无上正法。
无上佛道誓愿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远离迷执觉知,生般若,除却迷妄,即自悟佛道成。
由此可知,六祖是把修行的重点摆在修行者自己当下的身心上,而不是未来遥远的国度。这些都是符合阿含的精神。
至于《坛经》上所提到的:「本性自净自定」、「自性无非、无乱、无痴」、「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此中的「本性」、「自性」指什么呢?部派时期所诤论的「心性本净,客尘所染」与此同属一个题目。可以解说如下:当修行者使自己内心的五盖降伏后,依次达到「未至定」及「初禅」,此时内心光明而没有五盖的现行,虽然三毒习性皆未拔除,但修行者可体会此心之光明与详和,称之为「本性」、「自性」,犹如浊水沈淀后的清水,此时杂质皆未去除,但呈现出清澈、透明的状态。有了这种体验后,修行者对「本性」、「自性」深具信心,更积极地上一层楼,去拔除三毒习性以证入圣位及究竟的果位。
由于众生根器的不同,阿含中,有「随信行」与「随法行」的不同。「随法行」的特点是要先配合经典的义理而后来修行。「随信行」则是未深入义理,以实践为主。从这角度来看,《坛经》具有「随信行」的风格。六祖所听的经典,虽然以大乘为主,但是他的解说却暗合阿含的精神,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刊于《法光杂志》144,2001)
最后,将《坛经》的核心见解,引述如下:
1自性心地,以智惠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2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识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莫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3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注坐、卧常行直心是,《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名一行三昧。
4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1)无念为宗,(2)无相为体,(3)无住为本。
5何名无相?无相者,于相而离相。
无念者,于念而不念。
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是离色身。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祝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6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念生。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学道者用心!莫不识法意,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迷,不自见迷,又谤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