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坛经之启示
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这是《坛经》又一开示学人不要把佛法与生活隔开,以免步入那种逃避现实、躲入深山古洞之中、只求自了的二乘学人所走的焦芽败种之路,而是要在现实生活中修不取不舍、无念无相无住之大乘顿悟般若行。
古往今来,诸佛菩萨无不是依现实生活而证菩提。《金刚经》卷首叙述如来的身教云: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饮食讫,收衣钵,敷座而坐。此段恰好说明如来是不舍道法,现凡夫事。因为凡夫要穿衣吃饭,走路睡觉,应事接物,而圣者就是在这些凡夫事中,无念无相无住,如如不动,故能在凡夫的日常生活上不起我法执著,而自在解脱。所以藕益大师说:迷即迷其所悟,悟即悟其所迷。也就是说凡夫是在圣者悟的地方迷,而圣者恰在凡夫迷的地方悟。故凡夫迷而不觉,则长堕苦海,不能解脱;而圣者大觉不迷,则远离苦海,究竟解脱。既然圣者在生活中悟,而凡夫是在生活中迷,那么,众生若欲破迷开悟,转凡成圣,也只有效法圣者在现实生活中无念无相无注不取不舍、即哪里迷从哪里悟才能有成。故《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经言: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这一切均说明修学佛法不能离开现实生活,只有依此现实生活中无念无相无注观空谴相、不取不舍,按照《坛经》所开示的修行法门去真修实证,方无愧于六祖慧能大师的开示之恩。不离见闻缘,超然入佛地,这是《坛经》中的名言。我想,这不仅是学佛者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为达到这一目标所必经的途径。学生将此指导自己的修学实践,以期早有成就,以报师恩。
《禅》杂志2004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