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解
是已经「偿到甜头」的意思。你若打坐,坐到后来,有那种觉得味道不错,但是会起贪著时,就叫做「味」,坐禅人像这样子的会贪著,这叫做「味著」,这种味著的人,就是心比较定。另一种人是乱,「乱」是什么?乱就是凡夫。而「味」的人一定是修行人,所以修行人和凡夫的境界是相对的,一个是「定」,一个是「乱」的境界。若是大乘菩萨,就要「不味不乱」,不能味著,不能贪著禅的境界,但是心亦不乱,这很困难对不对。你若做一件事做得很好,很顺手,你一定很爱做,你爱做的时候,当下要把那个「爱」给去掉,虽然去掉了爱,还是继续做,这样难不难?这样是很困难的,对不对。譬如说你开始学插花,刚开始的时候插得很难看,到后来插得很美,便越插越爱插,但是那个「爱」贪爱,要去掉,可是仍然继续要插,你的花艺还是继续进步,这就不简单了。所有的技艺、功夫,你开始学时很困难,到后来做得顺手时,变成很拿手了,一拿手你就变成会贪爱那个东西,或那件事情,那时候就要小心,要把那个「贪爱」给去掉。虽然去掉,但不是说就讨厌噢,只是去掉「贪爱」,没有变成「讨厌」,去掉这个贪受以后,但是技艺还是继续地精进,让它进步,「大乘禅」就是这样「不味不乱」、不著凡夫、外道、小乘的境界,不贪著凡夫、外道的「有」,也不贪著二乘偏空的「无」的境界,这就是中道实义的境界,这就是「大乘禅」,大乘菩萨所修的。
(第一集竟)
行由品第一
第二集
我们上一节介绍「五味禅」,已经介绍了四味,现在介绍最后一味就是「最上乘禅」,这是最上上根人修的,是「一乘根熟」的人修的。「一乘」就是「一乘佛」,「一乘佛」就是一心要作佛,不求其它的,这叫做「一乘」。「根熟」就是他的善根都成熟了,「根」就是「五善根」,「信」、「进」、「念」、「定」、「慧」,这「五善根」都成熟了,这种人就叫做「根熟」的人,「根熟」福慧具足,福与慧全都具足了,「福德」与「智慧」。所以是上上根人的境界,这个境界里面,就是所谓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境界。什么是「言语道断」呢?就是说言语到这里都断了,意思就是说,超越言语所说的,已经说不出来了,这样的境界,不只是说不出来,连想也想不到,叫「心行处灭」。「心行」就是思想的意思,那就是心里所想的,看你多会想,就是再会想,也会让你想不到就对了,已经超过言语和思维的范围,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他已经到达这种境界的时候,就是称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果简单一句话讲,就是「不可思义」,已经到达「不思义」的境界。「思」就是「思考」、「思维」,「义」就是「义论」,「义论」就是用嘴说。所以心里想的和用嘴说的,都不能去「Describe」(去描述),那种境界就叫作「不可思义」境界。那是什么样的境界呢?那就是如来的境界、佛祖的境界,就是不可思义的境界,想也想不到、讲也讲不到,超过一般「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以外的。所以那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种禅就是这样子,一切无所依,「无所依」,一切无所依,不依靠任何事情,就象「起信论」里面所说的,修这种禅是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诸想,这种境界就叫做「最上乘禅」。所以这「最上乘禅」就是所谓的「真如三味」。「真如三味」也称为「一行三味」。所以这个是非常高、非常的深。要修这种的人,要先「悟」才可以修。
接下来简单介绍「楞伽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因为禅宗开始传心的时候,印心的时候是用「楞伽经」,所以简单介绍一下「楞伽经」。(楞伽经)也有讲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