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__第十一讲
,而讲话技巧是多方面的。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心也不平,行也不直,那就还是要持戒、要修禅,戒就是规矩法则。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制戒呢?为了防非止恶。没有戒,那是圣人的境界。自觉的境界已经达到完美的程度,那就不用戒。凡夫就必须有戒。有人说佛门的戒条多,我说佛门的戒条还少了一点,我认为佛菩萨制定的戒少了,不是多了。按现在的要求,释迦牟尼佛应该制定一亿条戒,或者说中国有十三亿人,应该制定十三亿条戒,为什么呢?因为太不自觉了。全世界六十亿人,应该制定六十亿条戒,为什么?因为要说得很白,要追着他后面不停的说,你不能这样做,他才知道:噢,我不能这样做。所以戒还是必须要持的。法律是从哪里诞生的呢?从不自觉诞生的。有一天有一个居士说这么一句话,我觉得他这句话还挺有意思的。说中国人或者东方人,把人都当君子,中国文化里面把所有人都当作君子,所以形成方方面面的传统,好传统坏传统都是传统。西方文化把人都当小人,连总统都是小人。先不论青红皂白把所有人都看作小人,然后规定不允许这样,不允许那样,连总统都不允许怎样怎样,尽管你是总统,你也要遵守。这样捆绑式的方式,很多人都自觉了。东方人说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改过加勉。可是戒律一旦少了,从修禅和持戒就看出圣贤和凡夫的差别,自觉和不自觉的差别。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在什么地方讲恩,讲感恩,讲报恩?在父母面前。在什么地方讲义?讲上下?也是在父母面前。在父子上下面前都没有恩没有义,而大讲特讲恩义的人,他那个恩义要打一个大折扣。所以,连父母都不管的人,即使他来供养师父,我觉得对这个人还是要先考虑考虑。你把父母都不管,你却来供养师父,捐钱做好事,我觉得这个善事做得总有一点别扭,我总要怀疑他这个善良是不是纯度很高。一个蚊子都舍不得杀,一个跳蚤都舍不得杀的人,慈悲不慈悲呢?很慈悲埃可是他对家人对亲人对长辈是什么态度呢?如果能把对虫子都不杀、对蚊子都不打的这个态度,拿去对师长、对父母、对家人,这就很可贵。所以,六祖大师这里不跟你谈那些大道理、玄道理。六祖大师的眼睛是要看你由近及远,而不是看你由远及近。你无边无际去找一些众生来关怀,你说你现在在行菩萨道,这绝对不行。我如果冷静的、近距离观察这个人,发现他做的很差,那么且不说他有什么坏企图,最少肯定他这样做绝对不可龋所以,你看六祖大师讲恩、讲义、讲持戒、讲修禅,他不从远处讲。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看一个人有没有谦让之心,有没有包容的心量,看他有没有尊卑之分。尊卑不是说地位,不要理解错了,错了又出洋相了。不要不学无术,乱理解。不学无术乱理解,理解成什么啦?过去有这么一个县官,不学无术。有一天他的上司到他这个县视察工作,坐在公堂上面,就问他:贵县有多少黎庶啊?黎民百姓的黎,庶民百姓的庶。贵县有多少黎庶啊?他一听,他以为是桃树梨树那个梨树,他本来就不学无术嘛。回禀长官,梨树实在不多,桃树倒是蛮多的。(众笑)这个长官听了很来气。黎庶就是老百姓,就是问他这里有多少人口。这怎么办呢?算了,不要问他这么文诌诌的话了。我不是问你梨树,我是问你百姓。他一听,百姓!他又理解成吃的那个杏子,白颜色的杏子,白杏。回禀长官,我们这个县不出白杏,只产红杏。(众笑)只有红色的杏子。这个长官一听,更气坏了,大喝一声我是问你的小民。好!这一下他吓得更着急了,回禀长官,我的小名叫二狗子。(众笑)小民就是小老百姓嘛,他还是理解不了。所以,理解不了师父也累,大家也累。今天就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