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__第十讲
体离念是德;自心自性随时随地都清醒明白,这就是功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不离自性是不变,应用无染是随缘,这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不变的是原则,原则不会改变。随缘是什么呢?随缘就是方式方法。方法有多门,原则没有两个,这就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在随缘当中,不变自己的原则;在坚持原则当中,透出非常多的善巧方便。医生给人治病,把这个病治好,是原则不变;各种方法技巧是随缘。这个人今天适合吃这个处方,今晚上回去睡一觉,说不定明天就不能再吃这个处方了,要吃另外一个处方了,这就是随缘。你不能把方法拿来不变,把原则拿来随缘,一倒过来就全部都错光了。如果方法不变,那就是老头子感冒吃这个处方,小孩子感冒也吃这个处方,男的感冒也吃这个处方,女的感冒也吃这个处方,一万个人感冒都吃这个处方,那这个医生早就被打死了,他就是十足的庸医。所以,不能反过来。原则是不能随缘的。就像有个笑话说的一样:医驼背,驼背怎么医?拿两块板子,前面一块、后面一块夹住,用绳子捆紧,再跳个人上去拼命压,最后压死了。死了以后人家说你把人都压死了,死了有什么关系啊,驼背给他医直了嘛!(众笑)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依照六祖大师讲的这些方法修行,就是真正的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修功德的人心里不会生出轻视他人、轻视众生的想法来。一旦轻视他人,就很容易助长自己的贡高我慢。对每一个众生、每一个人都尊敬。看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曾经问过好些人,第一愿和第二愿的区别在哪里?好像很多人都没有去研究过,细想过。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我就问,诸佛就是如来,如来就是诸佛,为什么他要分为两愿呢?普贤菩萨十大愿,而且是十大愿王,一切大愿之王啊!为什么把看上去两个等同的概念分开来说?第一礼敬诸佛,对诸佛要礼敬;第二称赞如来,称赞也是礼敬、礼貌、赞扬,如来就是佛嘛,这当中的区别在哪里?区别就在后面这两个字。什么是诸佛?三世一切诸佛。什么是三世一切诸佛?过去、现在、未来叫三世,过去已经成佛,现在正在成佛,未来将要成佛,这就是三世一切诸佛。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教导我们不仅对过去诸佛,对已经成佛的要尊敬,对现在和未来的诸佛也要尊敬。对哪怕现在还在一无是处的人、一无是处的众生也要尊敬,这就是普贤菩萨的大愿。把这一愿放在十大愿王之首,作为第一愿。因为没有这第一愿,后面的九愿就很难建立起来。所以,如来就不是诸佛了。如来一定是已经成就的,才叫如来;没有成就的不能叫如来。而诸佛是包括已经成就和没有成就的。这两个概念你用心细细的咀嚼,这里面的含义很深啊!心常轻他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这个地方六祖大师特别挑出这一段来说。心里面常常轻慢他人。其实用不着轻慢,有轻慢这个闲工夫,我还不如休息一下,对吧!什么叫上上乘啊?我们把这句话放在我们的书桌旁边提醒自己我一定要作上上乘人根器的人。什么叫上上乘根器?上上乘根器的人,就是为人处事、说话动作思维全部都往上上乘看齐,全部用这个标准来生活。我是上上乘,他也是上上乘,那就是菩萨见菩萨,心领神会。他是中上乘,那我就笑眯眯的看着他;他是下下乘,我就更加笑眯眯的看着他。我有跟他计较闲扯的功夫,最简单最简单吧,还不要谈菩萨境界,就凡夫境界,我有跟他闲计较的工夫,还不如好好躺着睡一下觉。这就是什么乘?小乘,中乘,大乘。所以,六祖大师再三强调自性。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念念无间,没有间断,一个杂念邪念都不会参杂进来,这就是功夫。这个功夫不是拳打脚踢那个功夫。心性平直是德。所以,高僧大德他的修行越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