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__第九讲
。这真是懊悔啊!所以,要想见真道,行正即是道。六祖大师的话,在唐朝时期就用这样直白的语言讲出来。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一个人有道心没道心,也要问自己!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的人,看不见世间的过失!出家人寺庙里面的师父,早上晚上做功课念经。这个上殿念经一个小细节就看出名堂。每一个师父走进殿堂,在佛前问讯,走到自己的拜垫位置,站在那里。好!整个一堂功课做下来,念经、拜佛、绕佛这样完了,最后你如果问他:今天上殿你发现谁谁谁没有?一般很少能够回答上来。他最多能够回答说:哦!站在我前面的人是谁。这是基本标准的答案,因为他的眼睛就只看见他前面这个人,说不定还没看清楚这个人究竟是谁。如果一个人他到寺庙里去念经,不管是师父也好居士也好,他上完殿下来后给人家说:哎呀!今天那个胖子上殿了,那个瘦子也上殿了,那个人长得很好看,那个长得很难看,整个殿堂有多少个人,高矮胖瘦是怎么站的,行走的时候都有些什么现象等等,他全部能说上来,这就说明他从头到尾都在开小差。哈哈!这就不用讲了嘛!可能他自己还没有感觉到,还在那里讲得眉飞色舞的。从这就流露所谓不见世间过,不见他人过并不是不知道。不是他做错了,我心里不清楚。不清楚就成糊涂人了!不见世间过说的是,他做错了,但并不伤害我辨别邪正的心。他错是他错,不会因为他做错了,就把我辨别邪正的心都伤害了;或者因为他做错了,我就恼羞成怒,气得简直要死不活,这样的话,那就彻底乱方寸了。所以,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你看,六祖大师教导我们修行的秘方啊!修行怎么修啊?就这样修。唐朝的大珠禅师,有人请问他怎么修行是最好的修行?该吃饭时就吃饭,该睡觉时就睡觉,这就是修行。这个请问的人说照你这么说,谁都会修行哦!大珠禅师说:此言差矣!一般人是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的事情,睡觉的时候又想到吃饭的事情,所以他不懂修行!这个话妙啊!他用吃饭、睡觉这两个词语就囊括了所有所有的词汇。用不着一个一个列举,就用这两个简单的词语就全部囊括了。世间上的人是不是这样?全部是这样,没有一个跑掉的,包括我。是不是啊!师父啊,你去过某个寺庙没有?去过。那个寺庙好不好?好。好在哪里?那个寺庙的伙食好!(众笑)或者我们去朝山,朝礼名山古刹。朝完山以后别人就问,你们几个到某地方去朝山啦?是埃那个地方感觉怎么样?感觉好啊!好在哪里呢?大雄宝殿很大,菩萨金壁辉煌,出家师父也很多,早餐是花生浆稀饭,晚上还吃菜包子。(众笑)想了半天就说出这几句。如果你再挖根刨底问他,还有什么好的?还有什么实在想不起来了。(众笑)所以,见他人非和知道他人非是两个概念。见他人非是一天到晚看人家,把心用在说人家的是非上面。而知道不说,这才是真有水平!知道,但不伤害自己的菩提心,这才是高水平!并不因为我周围都是坏蛋,我也要成为坏蛋嘛。我左边这个邻居是个坏蛋,右边这个邻居是个杀人犯,楼上邻居是个盗窃犯,干脆我也加入他们的行列算了,这简直岂有此理!我知道他是坏的,但我不跟他学,不跟他同流合污,这就是有水平的人。自非即是左,这个左是什么意思?左是错的意思。中国古时候的概念,论左右,经常用左、右两个字来评论是非,右是对的,左是错的。那个左字,代表有偏差有错误的意思。他非我不非,他错、我不错就可以了。我非自有过。我错就是我的过失。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这才是修行的高水平。但自却非心,就是反求诸己。反求诸己那个诸,把这一个诸字变成之于两个字,反求之于己,就很好理解了。要从自己身上找毛病,确实是这样。我们学佛学的时间长了,尤其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