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__第八讲
不懂,不虚心请教,还比别人厉害,比别人凶,不好好学习,他还要扒人家的皮!所以,心开悟解,心里面的智慧打开了。智慧的人给愚痴的人一种宝贵的启迪,起什么作用呢?起到妙手的作用,把他的这个锁给打开了。有时候我在想,当我们去请教大善知识的时候,我觉得可能有一个秘密诀窍,什么诀窍呢?第一我建议大家带三个耳朵去听,除了自己的两个耳朵以外再加上一个耳朵。第二我建议带上一支笔,为什么?一些宝贵的东西,把它记录下来。这样一方面不虚此行,二方面也比较尊重善知识。我们很多时候就忽略了这个诀窍,在这一点上今人就不如古人,古人就做到了这一点。很多时候,一些宝贵的诀窍、要费很多年才能悟出的一些智慧的东西,在请教善知识的时候,这个善知识毫无保留地告诉你,可是这个人把它当作三文不值两武,这就太可惜了!所以要达到心开悟解,亲近善知识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六祖大师的开示,句句都抓住要害!如果我们心不悟,佛就是众生;悟了,众生就是佛。众生是没有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的众生。道理简单到这种程度。我们呢,是一会儿悟一会儿迷,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是什么。(众笑)一分钟悟了,这一分钟是佛,下一分钟迷了,下一分钟就是众生了。一会儿跑到佛的境界上来了,比佛还佛;一会儿呢,比众生还众生。佛门里从古到今有这么一句话:一念慈善心起来好像菩萨,一念嗔恨心起来就好像罗刹,前一分钟像菩萨,后一分钟像罗刹。罗刹就是凶得不得了的恶鬼,要咬人的。悟,众生是佛,不悟,佛是众生。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我们常常说心外求法,什么叫心外求法?就是滔滔不绝地去向外求。我们读古时候祖师大德的经典、他们的著作,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叹:这位祖师写得真好,这位高僧讲得真好。当然好!那还用你讲,高僧大德讲的东西当然好。问题是高僧大德讲的好,这些东西有没有成为一种营养进入到我的身心,与我的身心浑然一体。如果跟我的身心浑然一体了,我就得到了,受用了。如果我们只是把高僧大德的著作拿来当作一门学科,当作一门茶余饭后以资谈柄的本钱,你会说十部经里面的字句,我会说十五部经里面的字句,你引经据典只能引出哪些哪些经典,我能引用得比你多,这就是嘴皮上逞能了。嘴皮上逞能有用没用呢?没用,到生死关头更没用!不用到生死关头,在生活中烦恼出现的时候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在境界面前一点力量都没有,原来是如何脆弱,现在仍然如何脆弱。学到的那些名词术语,能够倒背如流祖师大德的开示,拿来用了吗?没有用。我们有一位大德平生讲经说法非常了不起,到晚年的时候,他就示现了一个得病的样子。面瘫,就是中风了,口歪眼斜的,很痛苦,躺在床上。痛啊,一会儿忍不住要呻吟一下。他的一个徒弟照顾他,冷不丁就拿一句话冲撞他:师父啊,你讲经说法一辈子,怎么现在没用了呢?这么一点儿病魔你就显得这么脆弱。徒弟的这句话说完以后,师父哈哈大笑,真的没用吗?好!现在我就有用给你看。他得中风啊,耳朵也歪了,眼睛也歪了,嘴也歪了,都变形了。他用手上下左右的搓揉头部,就像变魔术一样,推了几下,全部正了,然后把脚脚也有点不对,关节有毛病了把脚拿起来咔嚓咔嚓像掰木偶一样,三下五除二掰好了。徒弟一看,哎呀,师父真有两下子,一点都不痛了。这个特殊的示现告诉我们:佛法不是向外求,是向内求,向内求有用,有力量来对付烦恼,对付习气,对付业障。这些东西现前的时候,是它为主还是你为主?是它降服你还是你降服它?这就是心外求法和心内求法的差别。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这里六祖大师引用了《菩萨戒经》里的两句经文。我们每个凡夫每个人,每个众生,自性是清净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