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__第七讲
客气了,还没有说是死人定呢!(众笑)这个人的心应该是活泼泼的,学佛的心是活泼泼的。什么是活泼泼呢?是对万事万象看得清清楚楚,这种活泼。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智慧从哪里产生?从一产生。这个一就是本心本性。这个地方讲的是体和用,一体生万用。你的身心真正有一个般若的状态了,你随时随地流露的都是智慧,不可能对东边是智慧对西边就没有智慧。像宝珠一样,面面皆圆。是个无价宝珠,这个宝珠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满的。从东边看圆满,从西边看不圆满,从南边看是三角形,这哪是宝珠呢?八万四千智慧从一般若、从一念、从我们这一个心性当中流露出来。佛门有一个很有名的说法,叫芥子纳须弥,就是把须弥山放在一个芥子里面。芥子就是很小很小的一个状态吧,像个小米粒一样的一个东西、一个状态,芥子,就像芝麻、高粱、小米粒的容积,要把一座须弥山放进去,叫芥子纳须弥。有一个秀才对这个事情想不通,他就去请教一位禅师,为什么芥子那么小能够容纳须弥山?怎么容纳下去的?禅师问他:秀才啊,你读了多少年书啦?他说我读了十多二十年了。你读了多少书呢?我读了四书五经、千经万卷。禅师问:那你千经万卷装在哪里呢?秀才用手指着头说:放在这里。这不就是芥子纳须弥吗!什么叫芥子纳须弥?一千卷一万卷书,就这样纳进去,装进去了。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八万四千,这是一个比喻数字,不要死板地理解成说八万四千就刚好八万四千,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这是佛说的一个方便数字,就是无量的意思。我们讲人也是这样,说一百个心就有一百个面孔,一万个心就有一万个面孔,这也是一个概数。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心中没有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所谓慈悲、忍辱、禅定、精进,这些都不离开自性。自性觉悟,慈悲也就具备了,智慧也具备了,禅定也具备了,方方面面都具备了。这就是不离自性。能够悟此法者,能够在这个地方悟入,有悟、有入、有体证,那么就无念无忆无着,这些念也好忆也好着也好,都而已。这些方法随机应变,方法是随机应变的,达到的目的是一个:不起诳妄。这个地方的诳妄是欺骗的意思,欺诳。欺骗谁呢?实际上是欺骗自己。与其说是欺骗这个欺骗那个,落到实处都是欺骗己。欺骗佛菩萨!能欺骗佛菩萨吗?欺骗别人!别人会受到伤害吗?不会。比方说我没有修到一个什么境界,我去对人家说我修到什么境界了,别人听了这话能受到什么伤害吗?不会。最终受到伤害的是自己。自己受到伤害,自己被自己欺骗,自己障碍自己进步。用自真如性,用智慧来观照,在一切法当中,不取不舍。不取不舍,是在已经有取舍之后达到的再升华的境界。在没有达到那么高境界之前你还得有取舍,没有取舍那就糊涂了。所以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切恶事一切坏事不要去做,一切善事一切好事尽量去做,这就是取和舍,舍掉什么取什么。当你的取舍已经形成自然而然、自发流露的时候,就没有取舍了。还没有形成自然而然、天然天性的流露之前,你还是要有一个取舍的概念。这是两个阶次、两个层次。所以,善业恶业、做善事做恶事还没有一个好的区别,甚至连善恶还认不清楚的状态下,就千万不能谈什么无取无舍!!无取无舍,他自己都还是一个模糊的、笼统的甚至是一个糊里糊涂的状态,就叫他不要有取不要有舍,取也没有舍也没有,那就是愚痴上面加愚痴!这里六祖大师讲的是最高境界,和达到最高境界的方法。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要达到佛法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般若三昧。什么是三呢?般若三昧,甚深法界,都是佛法最高境界。什么叫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