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__第七讲
《六祖坛经》第七讲
我们上一讲讲到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接下来六祖大师开示: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这段话可以说是重中之重,是指导修行的关键。口莫终日说空,每天都挂在嘴上我们要空,心中不修此行,心里面不知道空的是什么,这样的空,恰似凡人自称国王,这就好比一般普通人说自己是国王了。这样的说法在过去封建社会是要被杀头的,现在虽然不会杀头了,至少别人以为这个人是两种可能:要么是神经不对头了,要么就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所以六祖大师说这样的人,非吾弟子。为什么他要强调非吾弟子呢?因为禅宗号称空宗,在佛门的宗派里面,它说空的份量比较多。《金刚经》里面的须菩提尊者就号称解空第一。这个空又是哲学方面一个重要的概念,空这个字说多了就很容易堕落到狂空、顽空的地步。因此六祖大师在这里强调:嘴上一天到晚说空,不修行,这样的人不是禅宗的弟子。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什么叫般若呢?般若两个字从字面上很好理解,就是智慧,从印度语翻成中国汉文就是智慧。但是为什么不翻呢?这个我们多次讲过:尊重不翻。在翻译学方面要讲究尊重,有些字眼要讲究它的份量,不是拿起来就翻的,翻得不好就会错解它原来的意思。中国人往往把智慧理解成聪明,而智慧不等于聪明,般若更不等于聪明。般若是超尘拔俗的智慧!是穿云破雾的智慧!是解脱生死的智慧!是让人从迷茫到觉悟的这样惊天动地的大智慧!所以翻译家没有翻。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这是六祖大师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行叫做般若行,就是修行你怎么样修就跟般若相符合了。一切处所,就是一切地点,一切时中,就是所有的时间,不管是忙、闲、动、静、昼、夜,无论何时,念念不愚,每一个念头都不会堕落到愚痴的状态上,这样就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佛法把贪嗔痴称为三毒贪毒、嗔毒、痴毒。一个人贪心重、嗔心重、痴心重,就像中毒一样,身心中毒了。中毒了要怎样才能解毒呢?要有戒、定、慧。解毒的良药就是戒定慧!当一个人他的嗔恨心起来时,叫做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就是他的怒火起来,把功德林烧了。祖师大德还有一句开示,叫一念贪心起,百万障门开。当一个人的贪心起来时,一百万个障碍他清净智慧的门都打开了。换句话说,当一个人贪心起来时处处都是障碍,障碍他自己的智慧、觉悟、修行,甚至连为人处世正常的状态都迷惑了,百万障门开啊!一念贪心起是百万障门开,一念嗔心、一念痴心都是这样。只要贪嗔痴心念一动,这个人连正常的为人处世都变得很糟糕了!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六祖大师的开示,句句都说到点子上!世间上的人愚痴、迷惑,没有见到般若,但是口里面又在说般若,说什么般若呢?说般若这两个字。,我们每天把般若这两个字挂在嘴边:你得到般若没有?像一些小学生说脑筋急转弯一样,你能不能用红笔写蓝字呢?可以呀。为什么可以用红笔写蓝字?用红色的笔写一个蓝字。用黑色的笔写红字,写什么红字啊?写了一个红字。我们口说般若也是这样子的。般若的内涵、般若的实质、般若的利益我们没有得到,但是般若这两个字、这个名词是常挂在嘴边的。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经常自己说自己我是修般若行的,我是修大乘佛法的,我们是大乘佛法,他是小乘佛法,这个比较滑稽。尤其是我们生活当中,不学佛、不懂佛法的人这样说还情有可原,我们学佛尤其不能犯这样的错。我们说这个片区、那个片区佛教的面貌,这一片地区他们是修小乘佛法的,我们是修大乘佛法的,殊不知这样说已经犯了一个很不应该、很荒唐的错!大乘小乘,不是论经典,不是由自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