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__第三讲
。我们读经读到这里,就感觉惠能大师横空出世。经文是很简单的,透过经文我们应该了解一点背景,知道一点。六祖大师的母亲一定是一位很慈祥、很智慧的母亲。她尽管在比较贫穷艰辛的日子,她搬家搬到那个地方去居住,她有她的一些目的。简单说吧,孟子的母亲,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因为有孟母才会有孟子,因为有六祖的妈妈才会有六祖。孟母三迁,孟子小时候看到人家隔壁邻居家里死了人,办丧事,有专门给人家当出租孝子的那种人就哭,孟子一天到晚就跟着学,那边在哭,他这边也在哭,学得维妙维肖的。妈妈一看,不行啊,这样学下去怎么得了呢,就搬家了。搬到那个地方杀猪宰羊的,孟子也跟着学,一天到晚捆个围腰,拿着刀,一下宰这个,一下宰那个,妈妈一看,赶快搬家,这就是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三字经》里: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他有他的一些背景。六祖大师在年轻的时候,十七八岁、二十来岁靠砍柴来养活自己的母亲,这里他老人家没有交待,他没有说我砍柴的时候在想什么,我在干什么,他没有交待。这很简单,很浅显。我们十八岁的时候在想什么,我们二十岁的时候在想什么,这样想一想就知道六祖大师他高在哪里,我们矮在哪里。我们十八岁在想什么?他十八岁在想什么?因为他点点滴滴在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这个人这一辈子要怎么活才有意义?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他在追求这些,追问这些,寻找答案。我们这里不去谈六祖大师是大菩萨应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一位高僧,境界非常高,是转世再来的,那当然不必说了。这里我们就从今生今世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想一想。六祖大师因为有非常深厚的积淀,积淀到这个地方听到客人诵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他开悟了。我们把《金刚经》都翻烂了,经文倒背如流我们也没有开悟,原因在哪里呢?在于用心不同。在于我们的心思,心心念念专注在什么地方,就在这个地方,区别就在这里。然后六祖大师就返过来问那个诵经的客人,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你这部经典从哪里得来的?客人说: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蕲州就是现在湖北五祖寺那个地方,我从那个地方来。这部经从五祖寺,当年不叫五祖寺,叫东禅寺,从黄梅县东禅寺来的,这部经从那里来的。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五祖,禅宗的五祖弘忍大师在那里教化众生,我去亲近他老人家。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大师经常教导大家,只要受持《金刚经》,就能够见到自性,就能够直了成佛,我们刚才没有解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这句话贯穿始终,不解释就是解释!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礼拜五祖。我听说这部经的来历以后,非常有缘分,可能是前生前世结下的缘,就有一个客人从怀里拿出十两银子送给我,让我作为母亲的生活资费,告诉我,如果你要求法可以到黄梅去礼拜五祖。能安置母毕,即便辞亲。我把妈妈安顿好了我就辞亲了,辞别母亲就去了。不经三十余日,经过了三十多天,便至黄梅礼拜五祖,就到了,到五祖大师那里了。问能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读到这个地方有意思,惠能大师去礼拜五祖,见到五祖后,恭恭敬敬的顶礼,顶完礼以后站起来,五祖大师问他的第一句话:汝何方人,欲求何物。你是什么地方人?到我这里来想要干什么?想要得到什么?其实这句话对每个人都可以这么问,五祖大师不见得专门用这句话问六祖大师,对每个人都可以这么问,但是每个人的回答肯定不一样。我们先把经文停一下,回过来。六祖大师从砍柴、听经、闻法、开悟,询问求法到什么地方求,就毅然决然的求法去了,就到达五祖那里。经文就这么简明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