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行由品十七至三十二
0211

    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五祖大师了解惠能的心意以后,真正放心了,所以说「如是,如是」,就是这样子的。「以后佛法,由汝大行」,以后弘扬正法眼藏、弘扬顿悟法门,就要靠你大力去推动了。「汝去三年,吾方逝世。」你离开三年以后,我将辞世、入涅槃。「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现在正好是离开的时候,向南方去,南方有度化的因缘,但是「不宜速说」,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说法,不可马上弘扬。「佛法难起」,表示正法的弘传很不容易,就像过去达磨祖师初到中国时,面壁九年,为什么呢?假使达磨祖师一来到中国就弘法,在时机未成熟的情况下,一般大众不但无法接受,还会认为这是妖言惑众。佛法虽然很好,但是仍须等待适当的时节因缘弘传。顿悟自心,契悟了本心,就能超越生死,这种顿教法门实在很不简单,即使说了,一般人还不见得会相信。好比一杯甘露水,若是给了一个很需要的人,他确确实实会感激不尽,因为这杯水救了他的命。什么才能救众生的法身慧命?只有佛法。然而「佛法难起」,正法不容易生起,要等待时节因缘,所以达磨祖师面壁九年,就是在等待时节因缘。

    修行、弘法的过程中,要懂得韬光养晦,要谦卑,不要自以为知道了一些道理就贡高我慢。例如,以前有人听了「心即是佛」的道理,就心生我慢,认为自己修禅宗法门,不必作早晚课诵,这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禅宗道场也是有早晚课诵,在生活上还是不离穿衣吃饭,即便证了罗汉果,仍是要穿衣吃饭。不要以为知道顿悟自心的法门就行了,悟了以后还要修,悟后起修才是真修!悟也有深、浅,就像五祖大师起初对惠能说「亦未见性」,最后才真正印证他已契悟本心。其实惠能大师起初是悟,最后也是悟,只是深、浅的不同。过去的祖师大德也有的是经小悟几千次、大悟几十次,悟的过程就视各人的根性而异。

    以前有一个居士到山上参加禅七,在第三天的时候他就向师父告假,准备离开了。师父问:「现在才第三天,正好用功,怎么要走了?」他说:「师父,我已经开悟了,所以我不需要再坐了。」师父说:「你说自己悟了,那现在来问问你。你的心在哪里?」他说:「我现在听,心就在耳朵上。」师父问:「现在耳朵不听了,你的心又在哪里?」他说:「我现在讲话,这个心就在讲话这里。」师父又问:「你不讲话了,这个心又在哪里?」他说:「我坐在这里,心也在坐的这个地方。」听他这么一讲,好象是悟了。最后师父再问:「如果现在不坐、不听,也不讲话,而是在睡觉,那么这个心又在哪里啊?」他想了一想,说:「我的心在睡觉。」这并不是真正悟道。所以我们要知道悟还有深浅,千万不能生我慢心,就算现在悟了一些道理,自己的六根还没有真正清净,仍是一个凡夫,觉性尚未达到最高的程度,也无法启发最大的作用。

    修行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对人,要慈悲、平等,要有恭敬心,不批评他人的缺点;对事,要认真负责,丝毫不茍,彼此之间要互助合作。真正悟了的人,确确实实可以做得到,因为「道」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上!待人处世能够圆融,周围必然一团和气,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有障碍;没有了障碍,就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心自能定得下来。相反地,如果经常觉得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内心有障碍,打坐就没办法真正地定下来。

    真谛和俗谛是一体的,二者之间有连带的关系。所以,虽然明白这念心性,但在事相上也不能忽略。《六祖坛经》所阐述的种种道理,告诉我们「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除了明白「无为法」,更重要的是必须在「有为法」上落实。无为法不离日常生活,离开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行由品十七至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