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行由品十七至三十二
哪里?不动当中。什么是不动?不攀缘就是不动,不但不动,还要不昏沉,要能处处作主,坚守这个原则,就是种清净因,是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的种。这个种从什么地方来?不是从外面来,而是有情众生本具的,因为离开了凡夫心也找不到,如《华严经》云:「不起凡夫染污心,必成寂静菩提果。」不要认为自己是一个薄地凡夫,能够了达这个薄地凡夫的心,才是最可贵的。有些人不晓得这个道理,认为自己是薄地凡夫,怎么敢修顿教法门?怎么敢修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法门?我们要了解,顿教法门才是最直截了当的,不须祈求,当下即是,一切都是现成的,祖师法门是不可思议的!

    「因地果还生」,现在修行就是因,有因一定有果,因果同时,因果是不二的。为什么?不生不灭。所以古人说:「万里途程,不离初步。」就是指这个因。譬如我们现在要到台北去,到了台北,还是不离这念心,纵使走了一万里路,仍是那念心,并没有两念心。开始起步的那一念心,和到达目的地的那念心是同样的,始终不会改变。所以,因心即是果觉,这就是顿悟自心的法门,因地之心即是果地觉悟的这念心,没有差别。若说差别,就在于心念是「迷」、还是「觉」。

    因地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因心,时时照住因心,当下果报就现前了。《法华经》里提到:「若人于塔庙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为什么呢?不是因为现在举手、低头而成佛道,举手、低头仍是属于生灭,在生灭之前自己还有一个不生灭心,那就是真佛,所以「因地果还生」。人人都有不生灭心,不要小看了自己!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无情不能成佛,树木、石头都属于无情,无情没有知觉,即使我们向无情说法,它也不能了知,所以「无情既无种」,它没有办法下这个种,无法下菩提种子。无情物没有知觉,没有痛痒觉知,因此「无性亦无生」,它没有佛性,所以没办法产生任何果报。

    曾经有居士问:「佛法不是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吗?动物有佛性,植物也有佛性。无情怎么不能成佛呢?」又说:「水里有水神,水既然能成神,那不就可以成佛?所以无情不能成佛的观念是错误的。」其实,他的观念才真正是错误的!水神并不是水变成神,而是神住在水里,以水为他的宫殿。我们想想看,水怎么可能成神呢?水经过高温,一蒸发,就变成烟、化成了气体,或者遇到外在的冷空气,变成了云,再经过其他的因缘转变就下雨了,甚至遇冷结冰,变成了雪,再遇到太阳、遇到热,又化为水了。它完全是随着外面的因缘而变化,连自己都不能作主,又如何成佛呢?水只是神的一个依报,水不能成神。树神也是同样的,树本身不会变成神,树是神的依报。我们所看到的树,在神明看来就是他们的宫殿,所以很多大树是土地公居住的地方,若不小心把树给砍掉了,就可能会得罪神明。

    为什么那位居士认为无情可以成佛?因为对于「佛性」和「法性」的观念认知不清楚。佛性是空性,有情与无情的法性也是空性,然而,有情众生具有佛性,无情则没有情识、没有知觉,没办法种菩提种子,无法种下佛种。假使无情可以成佛,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未曾给木头授记,未曾给石头、给水授记成佛,而是给众生授记,给十方菩萨及人天弟子授记成佛呢?如果无情可以成佛,那佛法所说的「六道轮回」岂不是要改称为「七道轮回」了?所以我们应有正知正见、正法眼藏,五祖大师所说「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明白地告诉我们真实的道理,若没有佛性种子,将来必然不会生出菩提花果。

    (十九)960204

    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行由品十七至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