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由品一至十六
门人炷香礼敬」,炷香,就是燃一炷香,焚香礼拜。「尽诵此偈,即得见性」,如果让大家都持诵这首偈,诵到因缘成熟时,也能够见性,这属于渐修。渐修是使身、口、意三业清净,真正达到清净了,自然会成就开悟的因缘;如果三业不清净,认为心在外面、佛在外面,始终向外祈求,则无法与清净心、无为心、平等心相应。所以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使身、口、意三业在任何时刻都清净。心清净,没有贪、瞋、痴、慢、疑、邪见,心当中就是光明,「即得见性」,如此就可以见自本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门人诵了这首偈后,个个赞叹不已,故曰「善哉」。一方面是五祖告诉大众要诵此偈,此偈有大利益;二方面是因大众认为这首偈写得很好,全都赞叹:「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三更,即夜间十一点到隔日凌晨一点。夜半三更,五祖把神秀叫进法堂,问道:「壁廊上的那首偈是你写的吗?」神秀回答:「确实是弟子所作,弟子写这首偈不是想求得祖师之位,只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是否有一点智慧?」五祖对神秀说:「你作的这首偈子还没有见到自性,只到了门外,还没有登堂入室,尚未契悟心法。」
「未入门内」,门是指心门──六根门头,六根还在外面攀缘,所以尚未入内。「如此见解,求无上菩提,了不可得!」依这种见解来修行,根本无法契悟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就是无上道,菩提是指我们这念觉性、清净心、无为心、绝对的心。佛法当中有渐修、有顿悟,神秀的这首偈属于渐修,其中还有能修、所修,尚未契悟本心,还在加行位,属于有为法。心性是无为法,若以「有为法」觅无上菩提,终究是了不可得!
为什么以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如同五祖所言:「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言下」是起心动念当下那一念,念头过了,就不是言下,这好比参话头一样,已经成了话尾。「言下」就是当体,也就是当下在讲话的这念心。我们要「识自本心」,认识自己起心动念的这念心,明白是谁在讲话、谁在听法,从这个地方去「见自本性」。
心,就是菩提心;性,就是涅槃性。有心必能识性,知性必能了心。识自本心,认识这一念清清楚楚的心;见自本性,见到这念心是空性,无能所、绝对待,了了明明,不生不灭。不生,就是不起心动念。我们只要一起心动念,就有念头生起;再起念头,前一个念头又灭了。一念接着一念,这念心就始终都在生灭当中,生灭的心,就是众生心。契悟了心性,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念心始终没有「生」、「灭」,不生不灭心就是菩提心、涅槃性──这不在外面,也不在文字上。
契悟了这念心,则「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无论行、住、坐、卧,在任何时间、在每一念当中,本性都存在,无念也在、有念也在。无念就是「净念」,念念都能作主、都是自见。时时刻刻这念心都存在、都能作主,了了分明,这就是自见。假使还有一个能见、所见,就不是自见。因为这念心没有生灭,没有生灭的心能够超脱万物,不落两边,所以万法无滞。什么是「万法无滞」?无滞就是无住心,万法无滞就是于世上所有一切事物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