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行由品一至十六
家如果都想作这个偈颂,那就是枉用心机了。「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大家听到这么一讲,都不作偈了,通通把想作偈的心念停止下来。众人都说:「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现在神秀是教授师,又是上座和尚,将来得了衣法,我们只须依止他就好了,怎还须枉费心机去作什么偈?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神秀大师听到五祖要大众作偈来印证,印证后再传付衣法,于是思惟:「诸人不呈偈者,谓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大众不作偈,一方面是他们确实作不出来,二方面碍于自己是教授师,看在这面子及身份上,也不好作偈与教授师争祖位,所以我必须要把自己悟道的偈子呈送给五祖大和尚;如果我也不作,那岂不是违背了五祖的心意。假使不将偈子上呈,五祖和尚又怎么能够知道我心中的知见及契悟的深浅?神秀接着又想:「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我把偈语呈给五祖大师印证,如果真正是为了求佛法,请求五祖来为自己印证心地,这就是一件好事;假使为了得衣、得法,想当第六代祖才作偈,这念心有所得,就是追求名利的凡夫,这样的心念就不对,即便是出世法也成了世间法。

    「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这和凡夫想夺圣位、祖位的心,又有什么差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假使不把偈呈给五祖大师,大师就不知道我的心地是悟到什么境界,如此一来,又不能得法,实在是「大难、大难」!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作偈也不是,不作偈也不是。神秀大师就一直在思惟这些问题。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着,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

    五祖的堂前,有三处步廊,预定请供奉卢珍来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把五祖的心法传承,由文字变成图相,以流传后世,让大家来瞻礼、保护。「供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名。过去朝廷爱惜人才,只要有长处的人,就聘其作为储备人才,由国家来聘请,给他一个职务,封为「供奉」。

    神秀大师把偈写好后,「数度欲呈」,好几次想要到堂前呈送给五祖,可是当要呈送的时候,心中却恍惚无措,不知道是送还是不送,心中拿不定主意。不但拿不定主意,甚至心里的压力还逼迫得自己「遍身汗流」,全身大汗淋漓。「拟呈不得」,心中无法决定是送、是不送?就在原地进进退退,始终无法呈上。前后经过了四天,「一十三度呈偈不得」,总共有十三次,每次都想呈送给五祖,但总是犹豫不决,终究没有办法呈上。后来神秀思惟,不如另外想个办法,不要亲自呈上,就将这偈子写在回廊上,假如和尚看见我所作的偈子,说我得了祖师心法,我就立刻出来礼拜,说这首偈是我神秀所作。假使五祖认为作偈的人没有见道、开悟,不就枉费自己在山上住了这么久的时间、受人礼拜,从今以后又将如何修道?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想来想去,始终没有办法做出决定。最后,总算将这首偈写在回廊的墙壁上,「壁间」就是壁上空白的地方。「呈心所见」是指呈上心中的见地,「见」就是自己的知见,亦即所悟之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行由品一至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