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你怎么知道地球是圆的
——谈间接经验
我们说认识是从实践当中得来的,这是从人类认识的总体来看的。而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一生的时间很短暂,诸如天文观察、地质勘探、航天航海、文艺创作、纺纱织布、企业管理、审理案件等等各行各业的具体实践活动,不可能样样都去参加,从个人亲身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还是有限的。因此,要全面深刻地认识世界,还必须认真学习先人和别人的实践经验。
同时,由于宇宙无限广大,事物复杂多样,我们每个人不可能也不必要事事都去亲身经历,亲自实践。人类认识的发展是连续的,就像接力赛跑一样,每一代人都是在前一代人已经达到的认识基础上前进,把前一代人的认识的终点当做自己认识的起点,这样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人类的认识才能发展。如果每一代人都必须从钻木取火开始获得关于火的知识,那么人类的知识就不可能发展。因此,我们大量的知识还是从书本上学来的。这样,每个人的知识都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由亲身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得来的知识,我们把它叫做直接经验;一是从他人那里得来的知识,其中主要是指前人、别人总结实践经验写在书本上的知识,我们把它叫做间接经验。每个人的大量的知识都来自间接经验。
比如,关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今天我们都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这个认识是怎么得来的呢?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265名水手和五艘大船由圣罗卡启航,越过大西洋,经南美洲大陆和火地岛之间的海峡,入太平洋继续西行,花了近三年的时间,历尽艰险,付出很大的代价。1522年9月,仅存—艘船回到西班牙,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今天,我们要了解地球的形状,就不必再去作航海实验,而从书本上就可以知道地球是球形的。
事实上,人们的多数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主要是来自书本的知识。人们的一切科学发现和发明,也都同时凝结着个人和他人的成果,都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结合。正如万有引力的发现者牛顿所说:“假若我能比别人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事实也正是如此。牛顿之所以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除了他个人的亲身实践外,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创立的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观察星空所取得的成果,都为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提供了条件,打下了基础。如果没有前人的成果,光靠他本人的直接经验,是难以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
所以,认真读书、学习间接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古今中外一切有学问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刻苦学习的。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用了30年心血写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杰作《论衡》一书。他年青时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想多读些书,但因家贫无钱买书,他多次在洛阳书铺里站半天,读不要钱的书。鲁迅先生20余年共研究创作约640万字,有人认为鲁迅是“天才”,鲁迅说:“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在自然科学上取得优异成绩的中国女博士韦钰,她之所以能够在自然科学上有所贡献,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其它许多国家学者、进修生得不到的成就,是因为她刻苦勤奋。她利用别人下班时学习操作电子计算机,放弃节假日的休息,甚至她的指导教授把好不容易弄到的音乐会的票送给她,她也放弃了。为了使自己德语过关,有利于学好专业。她主动帮助同事烧锅煮饭,打扫卫生,以便能和他们学习口语。她把时间都用在自己的学习上,因此她总是走在别人前面。
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历来非常重视读书。马克思的女儿曾经提出几个问题问马克思,其中之一是“你喜欢做的事是什么?”马克思毫不犹豫地回答:“啃书本。”他在伦敦期间,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