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领导干部与记者:是朋友不是冤家
被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对于许多领导干部来说,既有几分可爱,也有一点无奈。他们可以给领导干部带来很多正面宣传,也可能给领导干部带来麻烦,甚至是“灾难”。所以一段时间以来,不少领导干部面对媒体多数都采取“不求有福,但求无祸”的态度,有意与媒体保持一定的距离。此外,近几年,暴力伤害记者的事件屡见不鲜,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为这些不法分子“撑腰”。领导干部与记者之间,究竟是朋友还是冤家?
从领导干部的使命和媒体的职责来看,媒体应是领导干部的朋友。真正的朋友不见得“只说好话”,所谓“忠言逆耳”,只不过是媒体在发挥“社会雷达”的职能罢了。
从当前来看,个别领导干部不善待媒体,把记者当作“冤家”有种种表现:一是怕媒体、躲媒体。“不怕通报,就怕见报”,一旦出了“负面情况”,某些领导干部怕说错话给自己带来麻烦,于是不敢正面接触记者,回避记者的采访。二是堵、盖、封,施压制止媒体报道。在个别官员的逻辑里,批评就是负面,负面就是抹黑,抹黑就应动用公权力消除“影响”。三是有的领导干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过头、过激的话,而被记者原封不动地放到报道里,导致出丑。四是面对媒体人员拍摄时,有的领导干部缺少配合意识,使其在身体语言上暴露出不佳的公众形象。
作为领导干部,如果不善于与媒体和记者打交道,小到影响其本人的形象和影响力,大到影响其领导的地方的工作效能、经济发展。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媒体,主动和记者“做朋友”,获取最大的舆论支持,赢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舆论环境。
第一,要理解“朋友”,消除认识上的偏差。有些领导干部把所有媒体都当作党报党刊来看待,要求一律“正面报道”,在对“正面报道为主”的理解上,把“正面为主”等同于不允许有批评监督报道,把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对立起来。领导干部要学会理解“朋友”,还要认识到媒体环境的变化。以前,我们的媒体基本上是单一的党报党刊和政府办的媒体,基本可以做到“舆论一律”。而现在,我们不仅有党报党刊和公办媒体,更有以广大市民为主,覆盖面广、发行量大的都市类报刊,还有为广大青年和知识界偏爱的网络媒体,以及更为普及的大众手机媒体等。所以,我们很难再像以前一样,一声令下,“一刀切”地管住所有媒体,更不要说管好所有媒体。时代在发展,情况在变化,我们不能再用老脑筋去分析新情况、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以不变应万变、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资料链接 盖尔局长的垃圾处理计划
1988~1991年,美国西雅图市对该市的垃圾处理系统进行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新任局长戴安娜·盖尔认为,要推进这项涉及千家万户和城市环境形象的改革,不仅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市场推广战略,还必须借助一个可靠的媒体宣传战略,要教育和培训员工学会同媒体打交道。盖尔局长对下属说,不要把媒体看成敌人,要成为他们的朋友。要求下属随着垃圾处理改革计划的实施,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新闻界通报情况,取得媒体的理解和支持。当改革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因废物处理局的工作失误,招来媒体一片冷嘲热讽、批评挖苦时,盖尔局长又教育下属要正确对待媒体的批评:如果有负面报道,那么请你加倍努力改进,不要试图掩盖和解释什么,越掩盖解释越糟糕,也不要试图封堵媒体,而要向记者继续提供好的素材。因为,没有人能保证会有一个非常合作的媒体。可是,如果你不断给他们提供素材,他们也会在你为难时手下留情。正是这种对媒体和公众的态度,西雅图固体废物处理局在盖尔局长的领导下实施的垃圾处理新计划,不仅得到了媒体的配合,也得到市民的理解支持,使西雅图的垃圾处理成了全美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