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缘由
也就是拿到了拜耳滤镜的专利授权之后,手头有了来自专利持有方的原始技术,白斯文教授才有底气能够在86年把0万像素黑白传感器和5万像素彩色传感器同时推出。
至于为什么同等技术水准下,能够做0万黑白像素却只能做出5万彩色像素,这就要起拜耳滤镜的工作原理:
一个像素点里设计有四个感光器,即:绿-红-绿-蓝,通过这四个感光器对不同的光线过滤,实现彩色数据输出。
而单个像素点内要集成四个感光器,这就是黑白传感器所没有的,自然就导致单个彩色像素点的工艺相对黑白像素点要更加复杂化、体积巨大化,最终导致在同等传感器大的条件下,做出彩色像素点肯定要比做黑白像素点更少。
好在这也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以五万个彩色像素点去捕捉色彩,其实还差不多可以接受,反正八十年代的彩色照片本就是在国内才刚开始兴起,真要是翻出一张八十年代彩色胶卷洗出来的相片,那色彩其实也只能算是一般。
将八十年代的彩色照片拿来和数字式传感器捕捉色彩打印的照片做对比,那确实不是同一个级别。
毕竟!这是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成像方案,最终输出的色彩当然也会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几十年后的照相数码化之后,却还依旧有人怀念胶卷照片的原因,美其名曰是胶卷照片有独特的质。
实际嘛,恐怕更多还是在装逼。
汪正国可以预计的是,基于这次双摄方案做出来的数码相机虽然无法达到几十年之后的成像效果,但要和八十年代国产彩色胶卷相比较,绝对是不会落下风,甚至还会因为其独特的色彩风格而大出风头。
屠珍英知道基金会一直在支持电讯工程学院的白斯文教授研发数字式光学传感器,但这才一年多时间啊,突然听都已经出成果,这可是大新闻。
“传感器那边的进度这么快?之前公司的技术部门还专门收集了国外的数码相机研发信息,貌似国外的光学传感器都还没能大规模实用化,国内这难道是嗑药了,还是弄出了什么黑科技。”
关于“黑科技”法,自然是屠珍英跟着某人混久之后学到的,他觉得这次白斯文教授能取得突破性成果,恐怕还真和黑科技脱不了关系。
那真实情况是如何,此次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否真在背后有黑科技的影子?汪正国只是笑了笑。
“黑科技咱们先不,国外数字式光学传感器之所以没有这么快就投入实用,原因在于那些巨头都把目光都放在D传感器上面,而那东西的生产工艺、设备都非常特殊,每一次技术更新都需要在工艺、设备上面投入巨资,并且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看到结果,这就和我们的S传感器有着本质的区别。”
S传感器是搭乘着电脑处理器大发展的东风,至少在工艺、设备上一直是高歌猛进,只要能够解决传感器本身的设计问题,产业化就不会存在任何困难。
至于解决S传感器本身技术局限性,之前的汪正国早就已经和白教授有过交流,降噪、暗电流等问题也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决,或许这也能够算是黑科技吧,毕竟是通过某人的作弊才解决。
“如果我们循规蹈矩,当然不能在最近这几年就推出第一款数码相机,但现在我们有取巧的方案,自然要提前很多。”
严格来,汪正国在八十年代是不能把双摄方案称之为创新,因为胶卷相机时代的双摄同样也是百舸争流,和单反、旁轴并列的双反相机,差不多就是胶卷相机时代的双摄。
大名鼎鼎的禄来双反,这是把双反相机带火的老牌子,至于在共和国生产的双反相机,那就更是多的数不甚数,海鸥、牡丹、珠江、东方、凤凰等等大厂都有各自的双反机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