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1)
。原来香姑姑家住在中南海附近的一条胡同里,在一个小院中,住的是两间东房。香姑姑见到他以后便满脸堆笑地说:“啊哟,长大成人了!要不是你叫我香姑姑,我还当是当年的一水哥忽然出现了!”又一把拉过他妻子,上下打量一番说:“好漂亮的媳妇儿!原来我只当这世界上有田月明一个美人儿也就够人欣赏的了,没想到还有更让我们眼睛一亮的!”
香姑姑头发花白了,掉了一颗门牙,但面部轮廓仍旧依稀可辨当年的美貌,那在青海高原变成紫黑的皮肤经多年在京调养,退去了一层紫色只剩下浅黑,背一点儿没驼,虽是家常衣装,但上身套了一件自己用小线勾出来的镂空花样的坎肩,使整个人透露出一种不同世俗的修养与趣味。
令他吃惊的是香姑姑家住的屋子尽管是北京城区中最老朽的灰顶平房,但里面布置得却极具匠心。外间屋比较大,大概有15平方米的样子,一小半布置成餐厅的模样,虽说无非是折叠桌、折叠椅,桌布、椅套也无非都是布制品。但在花色的选择上,可以感到那一定是把当年所有的百货商场都搜检了一遍,才终于寻觅到的一种淡绿色底子,上面有深绿色马蹄莲图样的布料;而从屋顶上吊下的电灯泡上,套着一个用南方竹斗笠改制成的灯罩,就更显得雅致非常;那另一半沿墙全是自己打制的沙发。据说是大儿子邢强的作品,材料全是他从林场只付给一点象征性费用而由司机朋友给白运来的,全部是木框架式,上面搁置着厚厚的大方垫,平搁的是坐席,斜搁的是靠背——大方垫里的人造海绵则是从邢叔叔厂里低价购来的“处理品”,其实并非残次品而是一等品;屋角则配之以茶几、落地灯,在那个时代尤为令人眼目一新的是从屋角斜挂下一只椰子壳,壳里填上了园土,里面种着吊兰,那吊兰长得十分茂盛,从高处一直垂下了不下十个叶丛,那是邢静从她们公园里弄来的……开头他和他妻子很为邢家兄弟姐妹回了家怎么住而疑惑,后来得知,沿墙的沙发下面全是暗柜,他们如回家睡觉,人少时睡沙发,人多时就在地上再打地铺,而被褥枕头不用时都塞在那沙发下的暗柜中,也有若干暗柜是装他们兄弟姐妹的衣物什物的。又去隔壁香姑姑邢叔叔住的屋子探了一头,那间屋子很小,估计也就10平方米的样子,而且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但一张大床采取了居于室中四面不靠墙的摆法,一下子就让人感到居住者的教养和品位究竟不同凡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