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来也没搞成,这一下反倒成了,怪有意思的。李广田说那集体这头呢。赵国强说看来集体这头就得靠咱们村干部了,咱们甭想像过去嚷嚷一阵,然后指挥着群众干,到时候等着出成绩。新时期了,得有新路子,发展是硬道路,甭管哪种形式,搞上去就好,咱当干部的,也是其中一个战斗力,咱们去张罗电吧。
就这样,赵国强把村里事安排一下就带人出来了。本来,并没有让玉玲来,高秀红说她有一个娘家亲戚在电力局当股长,赵国强说那你就一块来帮帮忙。高秀红一来,玉玲说啥也要来,说自己有几个中学同学在县城工作,兴许也能用得上,于是也来了。临来时他们还做了一番准备,带了羊肉、蘑菇,还有果茶啥的,开着厂里的客货两用小车,就住进县城的一家小旅馆。住下后,玉玲说是不是去找大哥,李广田说有这么多东西,八成不用你大哥费心了,意思是一送礼事也就能成了。赵国强当时想起他上学时看过的一本小说,叫《创业史》,那里有梁生宝买稻种,写得挺感人的:梁生宝拿着互助组大家凑的钱,舍不得吃,舍不得住,喝面汤睡车站,那精神真能把读者眼泪勾下来。他说咱们虽然用不着像梁生宝那么舍不得花钱,但得学梁生宝为众人办事的那股子实在劲,不办成绝不回去见父老乡亲。大家都表示赞成,并研究分兵几路,连夜行动,送礼的送礼,找熟人的找熟人。赵国强和李广田通过高秀红的亲戚找于局长,可连着两天根本没见到人影。那位亲戚说他有事陪不起了,告诉他们你们就盯着他那辆车吧,奥迪,上面有四个环,全县眼下就这一辆。赵国强就在电力局门前等呀等,终于见到这车了,可车上只下来司机,进楼里转了一圈又开走了。赵国强有点心计,估摸着车在人就在,就朝着车去的方向去找,还真在一家宾馆门口找着了,转弯抹角一打听,于局长果然就住在这楼上的包间里。上去自报家门想见见面,人家有把门的,根本不让见,说有啥事你去局里找有关部门。赵国强说有关部门早去过多少趟,都说必须得听于局长的发话。人家说要想见于局长,明年正月十五以后再说吧。
柱子和玉玲也是扛着果茶拎着羊肉楼上楼下一通找,腿跑得齁酸,也没找着几个。
总而言之,赵国强此次是出师不利,前景渺茫。几个人今天转了一早上,毫无收获,又照例来到这个临时集合点会齐。商量下一步该咋办。李广田说难度太大,又临近过年,还是先回村再说。柱子说村里的一些事得回去张罗张罗。玉玲说都回去吧,过了年再想办法。高秀红说我随大流咋都行。
赵国强想了想,最后决定自己留下,其余人都回去。他要再坚持一下,不信连这位于局长的面都见不到。大家听了就劝他别较这个劲。李广田说你一个村干部,在人家眼里就跟大风刮下的树叶子一样,不把你当回事。玉玲说看你脸色挺不好的,把你一个人搁在这儿,我们可不放心。高秀红说要不我留在这帮支书,好歹我那亲戚能给通风报信。玉玲瞥她一眼,说你留在这不合适,你也不是村干部。
大伙正戗戗到这儿,赵国民无意中过来了。几个人把事情前因后果说了一遍,李广田说:“国强不愿意给你添麻烦,现在没办法了,只好求您了。”
赵国民一听是用电上的事,就想起县里欠的电费,心里就怵头,但在这些人面前不能露出来,他就说:“这事好说,交给我吧,你们要么去我家吃饭,要么买些东西,回家准备过年。”
柱子咧开大嘴笑:“不吃饭,买东西回家过年要紧!”
李广田说:“是啊,大年根子事不少呢。”
玉玲说:“我心里火烧火燎的,我怕咱爹又犯喘病。”
赵国民说:“那就快回去吧。别在这耽误了。”
大家就看赵国强,他问国民:“你给办,好是好,得啥时能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