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赵国民差点骂娘,他一字一句地说:“我是县委书记赵国民!”
对方听明白了:“是,是赵书记呀,我这来上访的了,实在对不起,您有啥指示?”
赵国民知道他们不敢撒谎,这时候接待上访可是够挠头的,怪不得他们着急。赵国民说无论如何不能让他们去市里省里特别是北京,务必要消化了。然后,又让他们通知交警队和工商局。
手机还没关,苏海峰和几个老同志把赵国民给围上了。苏海峰他们手里都拿着门球棍子,一个个脸晒得通红,运动员似的。苏海峰已经退了,但仍爱掺和事,经常组织老干部下去搞调研,回来就找赵国民要钱,给下面办事。按说应该支持,可县财政日子不好过,连工资都不能按时发,再额外用钱,赵国民是有那心没那力,所以,现在赵国民一见苏海峰就头疼。
苏海峰说:“赵书记你可真难找呀,一个人跑这自在来啦。”
赵国民说:“看看节日市场,您不是常说得多搞调研嘛,嘿嘿。”
苏海峰指着一旁的老同志说:“市场形势大好,不调研也坏不了。你得多去点困难多的地方。他们的医疗费到现在还没落实,你给发个话,让财政给解决了吧。”
赵国民瞅瞅这些老同志,心里也怪不好受的。人家都是建国前就参加革命,在这小县里一干就是一辈子,论职务最多是个局长(科级),退下来给个副县级待遇,偏偏又赶上财政紧张,该有的那点待遇也落实不到位,他想想说:“倒是研究过了,财政上要拿点钱,回头我再跟他们说说。”
苏海峰说:“有你这话,他们的心也就踏实了。”
其他的老同志也都说让你费心啦这一类客气话。
赵国民心里热乎乎的,觉得人家挺给自己面子的,要是粗脖子红脸给你几句,你不是也得干听着嘛。于是,他又表态式的说大家放心,我一定抓紧落实。老干部们愈发高兴,邀请他哪天有空去看看门球赛,赵国民点头答应。
众人拎着球棍子往前走,苏海峰突然转身回来,小声地问赵国民:“国民,听说你想离开这?有这事吗?”
赵国民一愣,反问道:“您听着啥啦?”
苏海峰说:“瞧瞧,是我问你,你倒反问起我来。你没把我放在眼里呀,看我不行啦。可别忘了当初,是谁推荐的你。”
赵国民脸上发烧。他心里明白,当初,原县委书记调走之后,本来轮不到赵国民头上,赵国民那时当上副书记了,可上面还有县长呢。但县长年轻,又是上面派来的某省领导的秘书,挺新潮的,又爱跳舞又爱打麻将,县里的本地干部就有点想法,不大愿意让他当一把手。苏海峰那时正走背字,没提拔上去,又赶上五十六一刀切,把他切到顾问那个位子上了,这一来倒好了,他无所求了,也就不怕啥了,背地里就联合一伙人捏咕这事。结果还就捏咕成了,一下子把赵国民推了上去。赵国民知道这是苏海峰出了力,不甚感激,日后果然对苏海峰格外敬重。老苏说要干个啥事,他都尽力成全。但毕竟时间如流水,几年过去了,赵国民也不能总是一个劲报苏海峰的恩呀,加上他萌生了离开此地的念头,旁的事想得就不那么周全了。
赵国民只好实话实说:“老书记,我是有调到市里的念头,可八字还没有一撇呢……所以,没跟您汇报……”
苏海峰脸上露出点笑容:“汇报可用不着……不过,我告诉你,我支持你走。你别学我,老了老了窝在这儿,趁着年轻,该走就走,在这干到天上去,也不过是个正处级。”
赵国民叹口气说:“想走也不是那么容易嘛,咱上面没人呀……”
苏海峰皱皱眉头:“没人?我给你出个主意,认识电力局的于大肚子吗?”
赵国民说:“是头年调来的于局长吗?”